《清明》拼音译文赏析

  • qīng
    míng
  • [
    sòng
    ]
    huáng
    tíng
    jiān
  • jiā
    jié
    qīng
    míng
    táo
    xiào
    tián
    huāng
    zhǒ
    zhī
    shēng
    chóu
  • leí
    jīng
    tiān
    lóng
    shé
    zhé
    jiāo
    yuán
    cǎo
    róu
  • rén
    jiāo
    qiè
    shì
    gān
    fén
    gōng
    hóu
  • xián
    qiān
    zài
    zhī
    shuí
    shì
    mǎn
    yǎn
    péng
    hāo
    gòng
    qiū

原文: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相关标签:写景

译文及注释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在这美好的清明节,桃李花开笑颜多,但是在荒野上的坟墓却只有悲伤和哀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雷声震动天地,龙蛇藏身不敢出,雨水充沛,郊野的草木变得柔软。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人们祭祀先人,但是我这个骄傲的妾妇却只能乞求别人的帮助。士人宁愿献身也不愿意成为不公正的侯爵。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经过千年的沧桑,谁才是真正的贤者和愚者已经不得而知了,眼前只有一片茂盛的蓬蒿丛。
注释:
佳节清明:清明节,古时为祭祖扫墓的日子。

桃李笑:桃李花开,形容春天的景象。

野田荒冢:荒废的田野和坟墓。

雷惊天地龙蛇蛰:形容雷声巨大,震动天地,使蛇龙蛰伏。

雨足郊原草木柔:形容雨水充足,郊原上的草木变得柔软。

人乞祭余骄妾妇:指一些女子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和财富,乞求祭祀。

士甘焚死不公侯:指有志之士宁愿烈火中烧,也不愿做不公正的官员。

贤愚千载知谁是:指历史长河中,谁是真正的贤人,谁是愚者,需要时间来证明。

满眼蓬蒿共一丘:形容景象荒凉,一片蓬蒿草丛。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黄庭坚的《清明》是一首触景生情的诗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人生无常的慨叹。诗的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反映出作者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则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领悟。 诗中的思想风格淡漠消极,体现了作者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然而,在这种对人生的悲观看法下,作者仍然有着独特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此外,作者在诗中巧妙地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和万物复苏,将世间间繁芜景象与人生的无常相对照,更加突显出了作者的悲凉情绪。 总而言之,黄庭坚的《清明》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诗作,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呈现了人生无常、世情冷暖的感慨,体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力和独特思想。 鉴赏详情»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他的诗作以绝句为主,有《山谷道人集》,其中有《游春》、《游太湖》、《游西湖》、《入若耶溪》、《游洞庭》等,书法作品有《涪翁书》、《山谷道人书》等,词作有《豫章行》、《游西湖》、《游洞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