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译文及注释: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燕地的寒冷,花朝节过后,寒气仍然强烈。刮起冻风,便会卷起沙砾飞扬。在狭小的房间里,想要出去也不行。每次冒着寒风奔跑,还没走上百步就得返回。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二十二日天气稍微暖和,和几个朋友一起去东直,到了满井。高高的柳树夹在堤岸上,土壤微微湿润,一望无际,像是刚从笼子里飞出的大雁。此时冰皮开始融化,水波颜色渐渐明亮,鳞状的浪花层层叠叠,清澈见底,晶莹剔透,像是刚打开的镜子,冷光闪烁。山峦被晴雪洗涤过,宛如被擦拭过一般,鲜艳明媚,像是倩女的光滑面庞和刚开始盘起的髻鬟。柳条还未完全舒展,柔软的枝条随风飘动,麦田的浅绿色鬃毛只有寸许高。虽然游客不算多,但还是有人在泉边品茗,有人在酒罍中唱歌,有人穿着红衣蹦跳。虽然风还是很大,但步行时便会汗流浃背。那些曝晒在沙滩上的鸟儿,呷着浪花的鱼儿,都自得其乐,毛羽和鳞片之间都充满了喜悦。才知道郊野之外并不是没有春天,只是城市居民不知道而已。这是在己亥年的二月。
注释:
燕地寒:指燕京(今北京)的寒冷气候。
花朝节后:花朝节是古代的一个节日,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此处指节日过后的时候。
余寒犹厉:指寒冷依然严厉。
冻风时作:指寒风刮起的时候。
飞沙走砾:形容寒风刮起时沙石飞扬的景象。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指在室内感到拘束,想出门却无法如愿。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指出门走了不到一百步就因为寒风太强而不得不返回。
廿二日天稍和:指农历二月二十二日天气稍微暖和了一些。
偕数友出东直:指和几个朋友一起出门游玩,前往东直门(北京市的一个地名)。
至满井:指到了满井(北京市的一个地名)。
高柳夹堤:指高高的柳树夹在堤岸之间。
土膏微润:指土壤微微湿润。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形容眼前的景象开阔无垠,像是一只刚刚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大雁。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容冰开始融化,水面上的波纹变得明亮,水中的鱼鳞层层叠叠,清澈见底,像是刚刚打开的镜子一样晶莹剔透。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形容山峦被晴雪洗涤过后,显得娟秀而清新。
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形容景色鲜艳明媚,像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刚刚梳妆打扮好,髻鬟刚刚开始拢起。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形容柳树的嫩枝即将抽出,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麦田的嫩芽也刚刚露出。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形容游人们在山水之间品茶赏景,或者在小酒杯中畅饮歌唱,或者穿着红色的衣裳在山间漫步。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指虽然风很大,但是步行的时候还是会出汗。
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形容自然界中的鸟、鱼等生物在春天里感到愉悦和自在。
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指城市里的人们不知道郊外已经春暖花开了。
此官:指作者自己。
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指作者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游玩之旅,怎么可能不记录下来呢?
己亥之二月也:指农历己亥年二月。
译文及注释详情»
主题:
主题:《满井春景》
袁宏道在这篇文章中,生动地描绘了他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他无比欣赏并表达了自己喜悦的心情,体现出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他对于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大自然的亲近也在文章中流露。通过描述山石草木,他展现了自己寄情于大自然的潇洒之情。
整篇文章中,袁宏道表达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以及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通过文字,他将读者带到他所游历之地,让读者也能够感受到他所感受到的美妙场景。袁宏道的笔下,春光明媚,山青水秀,令人心旷神怡。
文章中,袁宏道所流露的情感,让读者不禁想象他是一个热爱自由、追求自然的人。他没有被尘世的琐碎所拘束,而是享受着大自然所带给他的惬意和欢乐。他用文字表现出来的大自然之美,不仅让人心神舒畅,也激励着人们走出尘世,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总之,袁宏道的《满井春景》是一篇充满自然美感、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佳作。他通过描绘自然美景,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敬畏和热爱,并借此来启迪读者,引导人们追求自由、向往幸福。
主题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明代袁宏道,题目为《春日游》。文章以“不能游”开始引出,而后才真正描写了春天的景色和气息,这样的结构布局形式独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文章的开头借用了类似于反转、悬念等手法,直接营造出一种意想不到的氛围,实现打破常规的目的。通过描述寒冷、恶劣的天气和不能出游的情况,与后面将要展现的田野春景产生对比。这种对比结构告诉读者,城市居民往往难以体验到田野春景的美好,但实际上远离城市的田园大地也有着鲜花盛放、万物复苏的美好风光。这个结论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城市及繁琐惯常的生活方式的不满,进而表达出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在第二段之后,作者开始具体描绘春日的场景和游人的心情。此时文章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转换,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袁宏道主要写了一些田园景物:柳条、麦苗等,以及行人的情感和心理,如游人的放松和喜悦。作者通过细腻而生动的描写,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春日的大自然之中,享受着春天的盛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尽神奇。
整篇文章的表达方式清晰简洁,没有太多华丽的修辞语言,但让读者很容易投入到袁宏道所描写的场景之中。同时,文章中也充满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和批判城市生活的不满之情,这些思想深度显示出袁宏道独具的文学素养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虽然结构布局有些突兀,但正是这种不同于常规的形式和深刻反思的内涵,让这篇文章显得独特而平衡。笔者认为,袁宏道的《春日游》实在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佳作,值得我们在当今时代也去品味。
赏析详情»
研讨:
本文主要讲述了袁宏道在寒冷的北国遭遇到的游兴受阻和他在满井欣赏到的早春景色,以及对于物我交融的议论。在文章的第一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苦恼和无奈,对“燕地寒”非常敏感,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样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第二段中,袁宏道偕同数友来到郊外,他们所见所感都写在文章中。他们欣赏到了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的生机,颇为畅快舒心。在最后一段中,作者以物我交融的议论结束了全文。他认为万物都有其存在和价值的意义,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自然,物我相合,不可分离。
研讨详情»
写作背景:
在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袁宏道接到哥哥袁宗道的信,邀请他前往京城。于是,袁宏道离开了平日游山玩水的生活,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途。最终,在京城,他被任命为顺天府教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国子监的表现引起了上级的重视,于是在第二年升为了国子监助教。
在这一年的早春二月,《满井游记》诞生了。当时,袁宏道和几个朋友一同前往京郊的满井游览,感受到了自然风光给人带来的愉悦心情,并将这种感受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在诸多景点中,满井是比较独特的一个,它既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许多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这使得袁宏道写作时获得了更多灵感和素材。因此,《满井游记》成为了一篇极具价值的文学作品,记录了当时京城游览的情景和氛围。
总之,《满井游记》一文是在袁宏道前往北京担任国子监助教期间所写,其背景是京城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这篇文章通过对满井的游览,体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游览方式和对自然风光的欣赏和感受,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写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的风景,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袁宏道根据原文整理补充的汉字译文及注释如下: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花朝节:传统的民俗节日,时在农历二月初二日(龙抬头)前夕,有唱、跳、打花枪等活动,时称“花炮城”、“跳花火”。
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冒风疾行:在刮风的天气里快速行进。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
东直门:北京市东城区的一个地名,是北京市中心城区最重要的入口之一。
满井:今在北京市海淀区马连洼镇,为京西一带的重要景点之一。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夹立:夹在两边之间。
堤旁:河堤的旁边。
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光亮的样子,好像明镜新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明镜:指晴空万里,湖面平滑的景象。
镜匣:盛放镜子的匣子。
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光亮,(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髻寰一样。
积雪:指长期在山峰之间积累的雪。
髻寰:头发盘成高领的样子。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柳条:柳树的嫩枝。
麦苗:指麦子刚发芽的嫩苗。
游人虽然还不旺盛,(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泉水:清澈的泉水被认为是煮茶的好水源。
风力虽然还很强,然而走路就汗流浃背。
汗流浃背:因为气温升高和行走带来的体力消耗,导致大量出汗。
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透出:散发出。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曾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恐怕只这个职位了。而此地的风景,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恐怕:表示对某种可能性的推测,隐含着“大概”、“或许”的意思。
译文及注释详情»
文言现象:
吾观此文,感其云淡风轻之意,每一字皆有隐喻,亦有多重意义。故曰“一词多义”。比如“乍”二字,一方面指初始之意,如“波色乍明”,一方面又指突然之意,“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再如“鳞鳞浪层层”,此处“鳞”指类鱼之物,又可用作状语,描述波浪之形,令人如身在海中。而“然”字更是应用广泛,既可连词转折,“然而”,又可表达状态,“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此外,“得”字可指能够之意,“得欲出不得”,又可指得意之情,“悠然自得”。文章之中还有诸多让人拍案叫绝的巧妙运用,如“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动词的状语从句”,显示了文言语言表达之瑰丽多姿,令人赞叹不已。
文言现象详情»
袁宏道简介: 袁宏道是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他来自汉族,出生于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他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