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及注释:
我小时候就喜欢学习。家境贫寒,没有书籍可供观看,每次都要借别人的藏书,亲手抄录下来,计算着日子还回去。即使天气寒冷,砚台结冰,手指也无法弯曲,我也不敢懈怠。抄录完毕后,我会赶紧送回去,不敢超过约定的时间。因此,很多人都会借书给我,我也因此得以阅读各种书籍。长大后,我更加崇拜圣贤之道,但却没有硕师、名人可以向他们请教。于是,我会走上百里之外,去拜访那些懂经的前辈,向他们请教。这些前辈德高望重,门下弟子云集,我站在他们左右,提出自己的疑问,低头倾听他们的解答。有时候,他们会严厉斥责我,我会更加恭敬,不敢说一句话。等到他们满意了,我才会再次请教。因此,虽然我很愚笨,但最终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当我拜师学艺时,我背着书包,穿过深山巨谷,经历了严寒和大雪,我的脚和皮肤都裂开了,但我并不知道。到了住处,我的四肢僵硬,无法动弹,别人要用汤水喂我,用被子盖住我,过了很久才缓过来。在旅途中,主人每天只给我两顿饭,没有美味可享。同住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珠宝,腰间系着白玉,左边佩刀,右边备着香囊,看起来像神仙一样。而我只穿着破旧的衣服,没有追求美丽的心思,只有内心的满足,不知道口腹之欲不如他们。这就是我勤奋而艰苦的生活。
注释:
重点词汇注释:
1. 嗜学:热爱学习。
2. 致书:买书。
3. 假借:借阅。
4. 藏书之家:有藏书的家庭。
5. 手自笔录:自己手写笔记。
6. 计日以还:按期归还。
7. 砚冰坚:砚台结冰。
8. 俯身倾耳:低头倾听。
9. 叱咄:严厉斥责。
10. 卒获有所闻:最终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
11. 负箧曳屣:背着书包,拖着鞋子。
12. 穷冬烈风:寒冷的冬天,刮着猛烈的风。
13. 足肤皲裂:脚部皮肤干裂。
14. 媵人:侍女。
15. 沃灌:灌溉。
16. 衾拥覆:盖上被子。
17. 逆旅:陌生的旅馆。
18. 绮绣:华丽的衣服。
19. 朱缨宝饰之帽:带有红色流苏和珠宝装饰的帽子。
20. 腰白玉之环:腰间佩戴的白玉饰品。
21. 容臭:香囊。
22. 烨然若神人: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
23. 缊袍敝衣:简朴的衣服。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体裁介绍:
本文介绍了一篇名为《送东阳马生序》的赠序,也解释了“序”这种文体的概念。与一般书序不同,赠序通常是文人之间以口头或笔头相赠,表达某种离别情感,往往涉及到某些观点和思想感情的阐述。赠序多为劝勉、称赞和推崇等辞藻,而不是轻易的恭维和夸奖。文章的主要内容讲述了唐代文人宋濂为了鼓励自己在京城的同乡马生好好学习,在他回家探亲时写下这篇赠序。在文章中,宋濂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详细讲述了学术道路上的艰难险阻。通过现身说法、加针砭的方法,他深情地劝诫马生勤奋刻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这篇序文不仅语言流畅优美,而且内容实事求是、情感真挚,给当下也带来了启示与鼓励。
体裁介绍详情»
赏析:
宋濂是明代文学家,被誉为“文章第一,华夏无间言者”。他少时好学勤苦,曾受业于文学巨匠吴莱、柳贯、黄之门,得到了他们的精华传承。宋濂的学识和文才都位居顶峰。后来,他进入官场,成为明太祖的文学官员,为国家祭祀、朝会、诏谕、封赐之文撰写,多有出色表现。
宋濂的文笔雍容华贵,深沉博雅,变化多端。他的文风沉雄,如孙武出师,百战百胜,志不惧怯;神思飘逸,如列子御风,自由自在,不墨守成规;词调清雅,如殷商青铜器中的龙纹漫灭,古意独存。
宋濂在文学上主张崇实务本,提倡“必有其实,而后文随之”。他强调“随物赋形”、“人能养气则情深文明,气盛而化神”,要求作品既要注重实际意义,又要注重形式美感。宋濂的著作《宋学士集》《宋文宪全集》流传至今,备受后人推崇。
在当时,日本和高丽的使臣都十分敬重宋濂,并以高价购买他的文集带回国内。他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力非常高,被誉为“华夏无间言者”。刘基曾评价宋濂是“文章第一”,自己是“其次”,充分体现了宋濂文学地位的高峰。
赏析详情»
文言现象:
时至今日,汝曹岂不见词类之巧妙?腰白玉之环,手自笔录,朱缨宝饰之帽,皆用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之妙法,可谓别开生面。主人每日再食,不必若余之手录,更彰显了词类之灵活。寓逆旅之中,无鲜肥滋味之享,初闻可怖,而古今异义之间,依然是以书假余之妙,更激发人们对圣贤之道的慕热。余幼时即嗜学,走送于门人弟子之间,以是人多益慕圣贤之道。尝趋百里外,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或遇其叱咄,卒获有所闻。穷冬烈风,寓逆旅,媵人持汤沃灌,皆是用词之奥妙所在,真有让人眼前一亮之感。
文言现象详情»
宋濂简介: 宋濂(1310—1381),汉族,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出生于浦江(今浙江浦江县),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