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及注释:
凡读书,必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需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意味着读得熟练,就不需要解释,自然明白其意。我曾说过,读书有三个层次,即心到、眼到、口到。如果心不在此,眼就不会看得仔细,心眼不专一,只是漫无目的地诵读,就无法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在这三个层次中,心到最为重要。一旦心到了,眼和口也就跟着到了吧?
注释:
重点文字注释:
1. 读书:指学习、阅读书籍。
2. 字字响亮:指读书时要清晰、准确地发音,不可含糊不清。
3. 误一字:指读书时不能出现错读、漏读或多读的情况。
4. 多一字:指读书时不能加入自己的想法或意见,要忠实于原文。
5. 倒一字:指读书时不能颠倒字序或读错字的顺序。
6. 牵强暗记:指读书时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其意义。
7. 多诵数遍:指读书时要多次重复,以便记忆。
8. 读得熟:指读书时要读得非常熟练,以便理解其意义。
9.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指读书多次,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其意义。
10. 心到、眼到、口到:指读书时要全神贯注,用心、用眼、用口,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注释】:这段话强调了学习读书的重要性和方法,指出读书时必须诵读整个文章,每个字都要准确无误地读出来,不能出现错误。反复多读,直到熟练,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意义。
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注释】:这句话强调了反复阅读的作用,反复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读物的理论和意义。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注释】:这段话提到了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说明了读书的必备条件。其中,心到最重要,只有心思专注于读书才能真正地阅读理解,眼和口也要配合使用,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译文及注释详情»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思古堂,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被誉为中国宋代哲学家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朱熹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自幼聪慧,精通儒家经典。他曾在南京、洛阳等地任官,并撰写了多部重要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庸章句》和《四书章句集注》。这些著作深受后世儒家学者的推崇和影响,成为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除了学术研究,朱熹还有出色的文学创作才华。他的诗歌以清新简约、自然流畅、古朴典雅为特色,代表作品有《题西林壁》、《秋日登吴公台上寺寄简侯学士》等。
朱熹还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教育思想,并在南京开设了私塾。他曾多次出任官职,但因言论不合,多次被贬。
朱熹一生秉持儒家思想,主张理学,追求理性思辨和道德实践的完美统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就被后人称为“朱子学派”,是中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