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及注释:
楚国有一个涉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停下船来,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他下船进入水中寻找。船已经继续前行了,但剑并没有跟着船走,这样寻找剑,不是很奇怪吗?
注释:
楚人:指楚国的人。
涉江者:指在江边行走的人。
剑:指楚国的兵器,用于战斗。
舟:指船。
遽契其舟:指急忙登上那艘船。
是吾剑之所从坠:指这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
舟止:指船停了下来。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指从船上跳下去,到水里去找剑。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指船已经开走了,而剑却不能自行前进。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指这样去找剑,不是很困惑吗?
译文及注释详情»
辨析: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这两个成语都是源于中国古代的故事,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然而,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刻舟求剑”强调的是“刻”和“求”,其中的“刻”指的是原则或习惯,即一直按照固定的方法去做事情,而不考虑事物的变化。这样做虽然表现出了人们在主观上的努力,但却没有关注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因此不能采取适当的措施。同时,“求”指的是坚持原则,即一直不变地追求自己坚持的东西,而忽略了外部的变化。因此,“刻舟求剑”常用来形容那些只顾固执己见,不懂得变通的人。
相比之下,“守株待兔”强调的是“守”和“待”,其中的“守”指的是保守,即没有行动的状态,而“待”则指的是等待,即对好处的幻想。这种想法常常伴随着缺乏主动性和盲目性。如果人们不去努力,只是指望运气带来好处,那么成功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因此,“守株待兔”常用来形容那些缺乏主动性和待时而动的人。
总之,虽然“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强调了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可以看出,“刻舟求剑”更倾向于形容那些过度固执、坚持原则、不懂得变通的人,而“守株待兔”更多地形容那些缺乏主动性、只靠等待而不愿努力的人。
辨析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