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拼音译文赏析

  • dēng
    feī
    lái
    fēng
  • [
    sòng
    ]
    wáng
    ān
    shí
  • feī
    lái
    shān
    shàng
    qiān
    xún
    wén
    shuō
    míng
    jiàn
    shēng
    (
    feī
    lái
    shān
    zuò
    feī
    lái
    fēng
    )
  • weì
    yún
    zhē
    wàng
    yǎn
    zhī
    yuán
    shēn
    zài
    zuì
    gāo
    céng
    (
    zhī
    yuán
    zuò
    yuán
    )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缘一作:自缘)


相关标签:初中古诗古诗三百首哲理

译文及注释
飞来山上有一座高达千尺的塔,据说听到鸡鸣就能看到太阳升起。

不怕浮云遮挡视线,只因身处最高层。
注释:
飞来山: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境内的一座山峰。

千寻塔:高达千尺的佛塔。

鸡鸣见日升:传说中,这座塔建成后,一只鸡在塔上啼叫,正好见到太阳升起,因此得名“鸡鸣千里”。

浮云:指遮挡视线的云层。

最高层:指千寻塔的最高处,也是最接近天空的地方。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登飞来峰》一诗是一首充满豪迈和气势的诗歌。诗人用夸张的词语“千寻”来形容峰上古塔之高,形象生动地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以此表现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朝气蓬勃。接着,诗人通过巧妙的虚写,表现出远眺峰顶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进一步体现出自己胸怀改革大志的气魄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态度。 在后两句中,诗人承接前两句写出峰巅的景象,抒发了自己立志改革的决心和远大抱负:不畏奸邪,放眼大局和长远。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明诗人在政治上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不畏艰险的勇气。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以起句写出飞来峰的地势之高,用承句写出目极之远,展示了诗人登临之高险和视野之开阔。尤其是在“闻说鸡鸣见日升”这句中,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将原本的“先日出,后天鸡鸣”转化为“闻说日升听鸡鸣”,以此更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自己的视野之开阔和文学造诣之高超。 总之,《登飞来峰》一诗写景议论抒情,具有深邃的哲理和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赏析详情»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介绍了佚名所作的《登飞来峰》一诗的写作背景。据悉,该诗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在他初涉宦海之际创作。当时,他任满浙江鄞县知县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被飞来峰上高耸入云的宝塔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正值年少气盛、抱负不凡的时期,王安石恰好借着这首诗抒发胸臆,寄托壮怀。这也可以看作他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借助诗歌表达出对高峰的向往,同时也借此体现出自己对胸襟境界的理解和秉持的价值观。整首诗情感深沉,气势恢宏,感召力极强。 写作背景详情»


简析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塔——飞来峰上的宝塔。虽然诗人并没有告诉我们这座塔的确切高度,但据说仅仅是塔身就有八千多尺之高。此外,诗人还传颂着一个故事,说是当站在塔上,可以在鸡鸣五更天的时候看到海上日出。这种气势和胸襟境界只有登上这样的高峰才能感受到,才能引出不畏浮云遮望眼、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 从全篇来看,作者通过描写这座高耸入云的塔所给人的感觉,表达了自己对胸襟境界的理解。只有登上如此高峰,才能让人真正体会到这种境界的深刻意义,也才能拥有勇气去面对周围的末俗乱真,拥有清晰的眼界去观察世界。整篇文章思路连贯,紧密勾连,给人以完整、深刻的感受。 简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王安石、飞来峰、塔、鸡鸣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 飞来峰:fēi lái fēng - 高耸入云:gāo sǒng rù yún - 塔:tǎ - 鸡鸣时分:jī míng shí fēn - 旭日升起:xù rì shēng qǐ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 层层浮云:céng céng fú yún - 遮住:zhē zhù - 远眺:yuǎn tiào - 视野:shì yě - 登高望远:dēng gāo wàng yuǎn - 心胸宽广:xīn xiōng kuān guǎng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安石简介
宋朝 诗人王安石的照片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抚州临川县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封荆国公。身后追赠为太傅,谥曰文。世人称之为“王荆公”、“王文公”。代表作《元日》,《泊船瓜洲》,《梅花》,《桂枝香·金陵怀古》,《登飞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