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
俄顷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译文及注释:
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
俄顷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汉字译文:
偶然听到松树梢上传来鹿的蹄声,知道是沙鸥来此栖息。孩子们不要大声喧哗,以免惊扰它们。
突然沙鸥飞走了,不知道飞往何处。我已经请求归去休息,向沙鸥告别。
注释:
偶听:突然听到。
松梢:松树的顶端。
扑鹿:鹿在松树上跳跃的声音。
沙鸥:一种水鸟,常在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活动。
来宿:来此栖息。
稚子:年幼的孩子。
莫喧哗:不要大声喧哗。
恐惊他:怕惊动了沙鸥。
俄顷:一会儿。
忽然:突然。
飞去:飞走。
不知何处:不知道去了哪里。
乞归休:请求回家休息。
报沙鸥:向沙鸥报告。
译文及注释详情»
题解:
这篇词的题目是《赋松上鸥》。从标题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咏物词,具体来说是咏写了栖息在松树上的鸥鸟,作者为杨万里。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杨万里辞去官职后回到家乡江西吉水,看到松树上栖息的鸥鸟,感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便萌发了写作的欲望。
在小序中,作者交代了鸥鸟来往的时间、地点以及自己的感受,其中“感而赋之”一句,则说明其写作动机。杨万里通过观察一只栖息在松树上的鸥鸟,深刻领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珍贵,于是想用自己的词笔来表达这种感受。可以看出,这首词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整篇词语言简练明快,气势恢弘,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通过精心塑造鸥鸟的形象和行为,表现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热爱,以及对生命和自然万物的关怀与热爱。同时,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心灵深处所蕴含的情感与思考,展现出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学才华。
题解详情»
鉴赏:
松树上而感到惊喜和欣喜,但是沙鸥在飞行中突然离开了,让他感到有些失落。接下来,他将沙鸥想象成一个拥有思想的人类,与之对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词人通过将鸥鸟拟作人形,表达出对人生的思索,暗示人生短暂,世间万物皆是虚幻。这句话提取了杨万里《登高》中的名句,表现出作者的文学修养和哲学深度。
整首词的构思新颖,充满生活气息,从听到沙鸥的扑鹿声直到沟通鸥鸟的思想,描写出一幅自然和人的和谐画卷。杨万里以极为自然、平凡的笔触,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热爱,展现出了自己渺小而充实的人生态度。这首词语言简练明快,却又充满哲理,是杨万里词作中的一篇佳品。
鉴赏详情»
注释:
这篇文字中提到了一些注解和引用,下面我来详细地整理和补充:
1. “扑鹿”:这是指一种发出扑击声的声音,可能是鹿在奔跑时所发出的声音。
2. “渔父”:这是张志和的诗歌作品,其中的“惊起鸳鸯扑鹿飞”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3. “江淹《杂体诗》拟张绰”:这是指江淹在《杂体诗》中模仿了唐代诗人张绰的风格写作。这个引文可能是在说明作者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4. “庄子”:这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哲学经典著作,其中有一个故事涉及海上捕鸥的情景。
5. “鸥鸟忘机”:这是指鸥鸟没有机心,能够与人类建立情感联系,而这种联系是不需要依靠机械、利益等外在条件的。这里作者可能想表达自己试图寻求内在的宁静和与自然的联系。
6. “曹松《赠方干》二之二”:这是曹松在题献给他人的一首诗中的一个句子,表达了门外沙鸥与人类之间的友好互动。
7. “黄庭坚《登快阁》”:这是黄庭坚的一首诗歌作品,其中的“此心吾与白鸥盟”可能表达了他将返乡的思想和愿望。
注释详情»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是中国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杨万里年少时就展现了卓越的才华,十岁时便已能写出优美的诗歌。后来他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名官员,但他并不喜欢官场生活,于是辞官回到家中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杨万里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色彩,被誉为“江南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表达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和体验。他的代表作品有《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初夏睡起》,《武陵春》等。
除了诗歌创作外,杨万里还非常擅长书法。他的书法风格自然流畅、雄浑有力,被誉为“诚斋体”,对后人的书法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杨万里一生积极向上,不断追求文学创作的高峰。他的文学成就不仅深受当时文人的赞誉,也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发展。直到今天,杨万里的诗歌和书法作品仍然被广泛传播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