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译文及注释:
重过阊门万事非:再次经过阊门,万事皆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一起来的人,为何归去时却不同。
梧桐半死清霜后:梧桐树已经半死,清霜之后。
头白鸳鸯失伴飞:头发已经白了,鸳鸯失去了伴侣飞翔。
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上的草,露水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旧巢新垄,两者依依相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空床上躺着,听着南窗外的雨声。
谁复挑灯夜补衣:谁还会点灯夜修补衣服。
注释:
重过阊门:再次经过阊门,指回到故乡。
万事非:指一切都不如意。
同来何事不同归:指与别人一起来到这里,但归程却各自不同。
梧桐半死清霜后:梧桐树已经凋谢,清霜已经降临,暗示时光流逝,岁月不饶人。
头白鸳鸯失伴飞:鸳鸯是一对一对生活的鸟类,头白则表示它们已经老去,失伴则表示它们的伴侣已经去世,飞走则表示它们孤独无依。
原上草,露初晞:原野上的草已经被露水打湿,初晞指的是早晨的阳光。
旧栖新垅两依依:旧栖指的是过去的家园,新垅则是新的住处,两者都有依恋之情。
空床卧听南窗雨:孤独的人躺在空床上,听着南窗外的雨声,心情落寞。
谁复挑灯夜补衣:谁还会像过去一样,点起灯来夜里补衣服呢?暗示过去的美好已经一去不复返。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文章讲述了中国古代词人贺铸创作的著名悼亡词《长恨歌》。词中,作者借重自身经历,描述了自己在苏州重返故地时所感受到的深深怀念和哀伤。通过对阊门、梧桐、鸳鸯等景物的描绘,作者表达了自己对逝去妻子的思念之情。
首先,《长恨歌》的上片写道:“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此行重返苏州,发现阊门和从前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妻子已经不在身边的感慨之情。
接着,作者通过借用典故,运用“半死梧桐”和“失伴鸳鸯”的比喻来表现自己的寂寞之情。这种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描写,使人们更能够理解作者内心所感受到的孑然独立、无依无靠的痛苦。
下片则使用了“原上草,露初晞”的描写方式,展现了作者对妻子坟前景物的祭奠悼念之情。
最后,《长恨歌》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来结束,表达了作者思念妻子的深深怀念。这些词句都表现了作者对妻子的感情深厚,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家庭生活和情感。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情真意切、哀伤动人的悼亡词,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文学价值。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作者是贺铸,他一生辗转各地担任低级官职,但因为得不到社会上层的认可而倍感抑郁。直到晚年,他才定居在苏州,并且这首词就是在此时创作的。
在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贺铸从北方回到苏州,悼念亡妻所作的这首词。贺铸的妻子赵氏,是宋宗室济国公赵克彰之女。赵氏勤劳贤惠,在贺铸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曾经写过一首《问内》诗,讲述赵氏冒酷暑为他缝补冬衣的情景,这些细节展现了夫妻俩之间深厚的感情。
因此,这首词反映了贺铸对妻子的深情怀念,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家庭生活和情感。这首词以其朴实的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真挚的情感而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注释:
这篇文章的作者为佚名,而所在地是苏州城西门,这里被用来代指整个苏州地区。文章探讨的问题是“何事”,即为什么自己要遭受丧偶之痛。
“梧桐半死”一词来源于《七发》中枚乘的描述,龙门有一棵连理枝的梧桐,其中一枝已经死亡,而另一枝依然存活。人们据此制造出琴,琴音感人至深,成为天下之至悲。而在本文中,“梧桐半死”被用来比喻丧偶之痛,表达出对于逝去的爱人难以释怀之情。
“清霜后”一词出现在秋天的描绘中,用来形容人已年老,寿命即将终结。另外,“原上草两行,愁意萧然显”的意思是,人生短暂如草上的露水易干,这一表述也是关于生命的短促性质的阐述,这一观点来源于《薤露》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晞指的是露水干净的状态。
文章中还出现了“旧栖”一词,用来指代生者所居住的地方。而“新垅”一词,则是指逝去之人的坟墓所在地。
注释详情»
贺铸简介: 贺铸是宋朝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他是汉族人,出生于河南卫辉的卫州,是宋太祖贺皇后族孙,娶妻也是宗室之女。贺铸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