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出自蓟北门行》拼音译文赏析

  • dài
    chū
    beǐ
    mén
    xíng
  • [
    nán
    beǐ
    ]
    bào
    zhào
  • biān
    tíng
    fēng
    huǒ
    xián
    yáng
  • zhēng
    shī
    tún
    guǎng
    广
    fēn
    bīng
    jiù
    shuò
    fāng
  • yán
    qiū
    jīn
    gān
    竿
    jìn
    zhèn
    jīng
    qiě
    qiáng
  • tiān
    àn
    jiàn
    shǐ
    使
    zhě
    yáo
    xiāng
    wàng
  • yàn
    xíng
    yuán
    shí
    jìng
    guàn
    feī
    liáng
  • xiāo
    liú
    hàn
    jīng
    jiǎ
    beì
    shuāng
  • fēng
    chōng
    sài
    shā
    piāo
    yáng
  • máo
    suō
    jiǎo
    gōng
    zhāng
  • shí
    weī
    jiàn
    chén
    jié
    shì
    luàn
    shí
    zhōng
    liáng
  • tóu
    bào
    míng
    zhǔ
    shēn
    weí
    guó
    shāng

原文: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相关标签:边塞

译文及注释
羽檄:军令书
起:发出
边亭:边境的军事要塞
烽火:边境上的警戒火
咸阳:古代重要城市
征师:出征的军队
屯:驻扎
广武:地名,今陕西省广武县
分兵:将军队分成几部分
救:援救
朔方:古代边疆地区
严秋:深秋
筋竿:弓弩的箭杆
虏阵:敌军的阵地
精且强:精锐而强大
天子:皇帝
按剑:手按住剑柄,表示愤怒
怒:愤怒
使者:派遣的使者
遥相望:远远地相互注视
雁行:像雁一样排成一行
缘石径:沿着石头铺成的小路
鱼贯:像鱼一样一个接一个地通过
度:穿过
飞梁:悬在峡谷或河流上的桥梁
箫鼓:乐器的声音
流汉:汉水的流域
思:怀念
旌甲:旗帜和盔甲
胡霜:北方的霜
疾风:强烈的风
冲塞:吹过山塞
沙砾:沙石
自飘扬:随风飘动
马毛:马的毛发
缩如蝟:缩成一团像刺猬一样
角弓:弓上的弦
不可张:无法拉开
时危:时局危急
见臣节:看到臣子的忠诚
世乱:时代混乱
识忠良:认识到忠诚的人
投躯:献出自己的生命
报:报答
明主:明智的君主
身死:死亡
国殇:为国家而死的人。
注释:
羽檄:指军令。

起边亭:指在边境地区集结军队。

烽火:指边境地区的警戒火。

咸阳:指当时的都城,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

征师:指出征的军队。

屯:指驻扎。

广武:指当时的地名,现在的陕西省广武县。

分兵:指将军队分成多个部分。

救朔方:指救援边境地区的军队。

严秋:指秋季的严寒。

筋竿劲:指身体骨骼坚硬有力。

虏阵:指敌军的阵地。

精且强:指敌军的士兵精锐且强大。

天子:指当时的皇帝。

按剑怒:指皇帝手握剑,怒气冲天。

使者:指传达皇帝命令的使者。

遥相望:指使者与皇帝相距遥远。

雁行:指军队排成一列,像大雁飞行的队形。

缘石径:指沿着石头铺成的小路前进。

鱼贯:指像鱼儿一样依次通过狭窄的通道。

飞梁:指悬在峡谷上的桥梁。

箫鼓:指军队奏乐的声音。

流汉思:指思念远方的家乡。

旌甲:指军队的旗帜和盔甲。

胡霜:指来自北方的寒冷霜雪。

疾风:指强烈的风。

冲塞:指吹走或堆积的沙土。

马毛缩如蝟:指寒冷天气下马匹的毛发紧缩。

角弓:指弓箭。

时危见臣节:指在危难时刻才能看出谁是真正的忠臣。

世乱识忠良:指在乱世中才能认识到真正的忠良。

投躯:指献出自己的生命。

报明主:指为了效忠皇帝而献出生命。

身死为国殇:指为国家而死,成为国家的英烈。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环境的坚强意志和为国奋斗的英勇精神。整首诗以军旅生活为背景,通过对边塞战士的忠贞义气和对胡地风貌的描述,彰显出中华民族自古英勇不屈的民族特色。同时,作品还抒发了对士兵们的深情关怀,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此篇诗作揭示了南北朝时期军旅生活的一些独特风貌和深刻内涵,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学珍品。 赏析详情»


注释
这篇文章描写了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京都后,骑兵被征召出征朔方解围的情景。尽管是寒冷的秋天,但战士们的战斗豪情没有减弱,他们手中的弓箭更加强劲,而敌人的战阵也精锐而坚强。天子得知敌兵气焰嚣张,亲自前往战场与敌人交战。战争十分激烈,使者不停地传送军情战况,军队沿着石径排成行列,士兵依次渡过桥梁。汉人的军乐流露出深情,战士们的旗帜和铠甲上披满了雪花。他们勇冠三军、奋勇杀敌,战场上沙砾四起,马毛缩成一团,角弓难以拉开。在时局危险的时候,才可以看出那些臣子的节操;天下乱的时候,才会显现一个人是否忠良。这些战士为了回报君主之恩,都奋力拼杀,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即使身死,他们也会成为为国牺牲的光荣烈士。 总体来看,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战争爆发、骑兵出征、敌我对决等情景,既展现了时局动荡的氛围,又表现了人民军队的英勇善战和为国捐躯的精神。同时文章还含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说明岁月沧桑中,忠良之辈的选择与付出在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注释详情»


鲍照简介: 鲍照(约415年~466年),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是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著有《鲍参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