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译文及注释: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官场生涯的烦恼和思念共同萦绕心头,春天已过半,却感觉秋意渐浓,心境变得迷茫。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山城经过一场雨,百花凋谢殆尽,榕树叶子满院落,莺鸟不停地啼叫。
注释:
宦情:指官场上的情感纠葛。
羁思:指因为官场的束缚而感到思绪纷乱。
春半如秋:形容春天的景象像秋天一样凄凉。
意转迷:指心思转移,感到迷茫。
山城:指山中的城市。
过雨:指雨过之后。
百花尽:指花朵凋谢殆尽。
榕叶:指榕树的叶子。
满庭:指满院子。
莺乱啼:指鸟儿在树上欢快地鸣叫。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评析:
这篇文章是对一首佚名诗的评析。这首诗情感充沛,生动地表达了在我之情与在物之境相遇的情景。通过交织我、物、情、境的关系,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复杂且细腻的感受,让读者不禁为之动容。
诗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转迷”非常巧妙地承接了上句,同时也开启了下两句的主题。这种承上启下的结构将我与物、情与境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为整首诗歌的情感表达和章法设计奠定了基础。
与其他以春半如秋为主题的诗歌不同,这首诗的情感更为鲜明、深刻。诗人所怀的在我之情不仅是过眼云烟的往事所带来的惆怅,更包含了更为深沉的情感。而诗人所触发的在物之境也不仅限于一般的景色和物象,更是一种深入骨髓、影响心灵的境界。这种情感与境界的交织,使得这首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我、物、情、境的巧妙交织,表达了深刻的情感细腻感人。相比其他以春半如秋为主题的诗歌,在情感的重量和深度上,这首诗更具有震撼力。
评析详情»
赏析:
这首佚名诗所表达的情感非常地深刻和真实。诗人在柳州流亡时,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春色被洗劫一空,对他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作为一个远离故土与亲人长年漂泊的诗人,他的内心充斥着宦情羁思的苦痛和无奈,这种内心的沉重通过“共凄凄”三字得到了真实而深刻的表现。
在这种背景下,“春半如秋意转迷”这句话的出现让人感到异常震撼。诗人用“春半如秋”的形容表达出时令的不合情理和事物的反常,进而抒发自己的愁绪和情感。而“意转迷”三字则更是直接揭示了他此时内心的混乱和迷茫。这两句简单而平淡的叙述,却言简意赅,能够让读者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而且也不难看出作者的真情实感。
接下来两句描述的是山城过雨后的景象,轻轻地勾勒出了一个安静而祥和的氛围。其中的“湿砌苔痕浅,碧纱窗户梦横”这句话特别是婉转恬淡,让人感到一份诗情画意。整首诗以“春半如秋”为引子,以暴风雨和过去式的描述作为两个镜头,把诗人的心境、外在情况以及景物状况巧妙地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精致的整体结构。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诗人生命中的一段经历的描述,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尤其是作者对“春半如秋”这一景象的反应,表达了他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体验。整首诗简约明快,用字精准,情感真实,是一篇优秀的诗篇。
赏析详情»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人(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以文学、思想、经学、宗教等领域的成就著称。后世编撰柳宗元作品《柳河东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