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译文及注释: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营州的年轻人厌倦了荒野,穿着狐皮衣服,戴着毛茸茸的帽子在城下打猎。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喝了千杯虏酒也不会醉,胡人十岁就能驾驭马匹。
注释:
营州:指辽东半岛的一个地区,现在属于辽宁省。
少年:指诗中的主人公,年轻的男子。
厌:厌倦,不喜欢。
原野:指荒野、草原等未经开垦的土地。
狐裘:狐皮制成的衣服。
蒙茸:毛茸茸的样子。
猎:打猎。
城下:城墙下面的地方。
虏酒:指辽东地区的一种酒。
千钟:指喝了很多酒。
胡儿:指辽东地区的少数民族。
十岁:指年龄较小的孩子。
能骑马:指胡儿从小就学会了骑马。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高适、营州、少数民族青少年、原野
营州一带的少数民族青少年习惯于在原野上生活,他们十岁时就学会了骑马,穿着毛茸的狐皮袍子,在城外打猎,他们个个性格粗犷豪放,喝起酒来千钟也不醉。
营州:[[2](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7%87%9F%E5%B7%9E)],地名,唐朝末年设置的州,在今河北省境。
原野:[[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E%9F%E9%87%8E)],指尚未受到大规模人类活动改造的自然地带。
少数民族青少年:少数民族的年轻人。
习惯于:习惯于;经常做某事。
骑马:[[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9%80%82)],骑马行走。
毛茸:毛发茂密的样子。
狐皮袍子:用狐皮制成的衣服。
城外:城市之外的地方。
打猎:[[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9%80%82)],猎取野兽。
性格粗犷豪放:形容性格豪放、坚毅。
喝起酒来:喝酒时的情况。
千钟:指饮酒的量,一钟为一斗。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边塞少年》是一首描写唐代东北边塞营州少年牧猎生活的绝句诗。这首诗表现了边塞少年豪放、勇敢、崇武的精神和性情,诗人高适深情赞扬了他们的勇气和可爱之处。
整首诗构思新颖,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少年牧猎生活的赞赏。从中原文化观念看,打猎出门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似乎过于粗野,但在边塞却是日常生活,表现了当地的风尚和生活习惯。诗中生动描绘了少年形象,如“狐裘蒙茸”、“千钟不醉”、“十岁骑马”,展示了他们的可爱、豪放和勇悍之状,让人印象深刻。
该诗的艺术特点表现在构思和表现两方面。构思上,作者寄情于热爱生活的心灵,表现出深刻的情感和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上,白描笔法、粗犷张扬的笔墨展示了作者对少年们的真实赞赏和深情厚谊,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边塞少年的生活场景和性格特点。
因此,这首诗将东北边塞营州少年的勇敢、豪放和崇武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了唐代文学中优秀的边塞风情佳作。
鉴赏详情»
高适(704—765年),唐朝边塞诗人.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行次三十五,故称“高三十五”。早年在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以耕钓为生,后出任封丘县尉。安史之乱期间,先后出任淮南、剑南节度使,又担任彭蜀二州刺史、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病逝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长于古风、乐府,论诗推崇建安风骨。其诗题材广泛,尤能反映民间疾苦,语言质朴,风格雄浑,与岑参并称“高岑”,又与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合称“边塞四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