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及注释:
八月湖水平,水面平静如镜,涵盖着虚无的混沌和太清的气息。水气蒸腾,形成云雾,如梦似幻,犹如泽中之物。波浪拍击着岳阳城,掀起层层涟漪。
欲渡湖中却无舟楫可用,只能端坐在岸边,感到自己的无知和愚昧。看着那些垂钓者,心中只有羡慕之情,却无法体会到鱼儿的自由和快乐。
注释:
八月:指农历八月,即秋季。
湖水平:湖水平静,没有波涛。
涵虚混太清:湖水清澈,仿佛融合了虚无的空气,非常幽深。
气蒸云梦泽:湖水中气氛蒸腾,像是笼罩在云雾之中的梦幻之地。
波撼岳阳城:湖水波涛汹涌,仿佛能够撼动岳阳城的城墙。
欲济无舟楫:想要渡过湖水,却没有船只和桨。
端居耻圣明:端坐在湖边,感到自己的无知和愚昧,不敢自称圣明。
坐观垂钓者:看着湖边的钓鱼人。
徒有羡鱼情:虽然羡慕钓鱼人能够得到鱼的滋味,但自己却无法亲身体验。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二: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暴涨(bào zhǎng):急剧上涨。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云梦大泽:即今天的鄂州市境内的云梦山区。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圣明时代:指唐朝贞观年间。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岳阳楼有名的诗歌《登岳阳楼》中有句“江流宛转绕郡城,亭皋簇拥总无情”,现代常用“羡鱼之情”来形容对某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思念。
译文及注释二详情»
译文及注释: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秋水:指秋季的江水。胜涨:高涨。几乎:近乎。含混:模糊。)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云梦大泽:《史记》中称云梦泽,是楚国境内的一个大湖泊,后更名为太湖。蒸腾白白茫茫:水汽蒸发,形成白色浓雾。汹涌:波涛翻滚。岳阳城:位于洞庭湖畔,为唐代重要城池之一。)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圣明时代:指唐朝。委实:实在。)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辛勤:劳作。临河垂钓:在河边垂钓。)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以洞庭湖为背景,通过对洞庭湖的描述和赞美,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情怀。
在诗的开头,孟浩然点明了时令,说明是八月时节,湖水泛溢。他用“平”字来形容湖水高涨,已经溢出堤岸,使湖水与湖岸相平。接着,孟浩然用“涵虚”、“混太清”等形容词,描绘了洞庭湖的奇幻景象。他把天空与湖面融为一体,让人感觉到湖泊的壮美和广阔无垠之感。
接下来,孟浩然运用比喻手法,将洞庭湖与云梦泽、岳阳城相联系,将洞庭湖的波涛汹涌、风云激荡的场面展现在眼前,使诗句不再单纯地表现湖水的静态美,而是富有生命力和动感。他用“蒸”和“撼”这两个生动的词语,给湖水赋予了自我意识,表现出湖泊的强烈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和变化性的诗歌,通过对洞庭湖的形象描写,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力。同时,孟浩然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句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成为山水诗的经典佳作。
赏析详情»
赏析二:
工之妙。孟浩然在前两句写洞庭湖的浩瀚和天地相连的壮美景象,后两句则描绘了水面和天空的融合,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欣赏和感悟。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形成了宛如仙境般的景象。而“云、梦”也意味着孟浩然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接着,孟浩然运用比喻手法,将洞庭湖与云梦泽、岳阳城相联系,表达了自己对政治事业的渴望和追求。众所周知,岳阳城是唐朝的重要城市,代表着政治权力与管理能力。孟浩然用“波撼岳阳城”的形象,突出了政治的复杂和艰难。他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并希望张九龄能够引荐自己入仕场,为国为民贡献力量。
总之,《登幽州台歌》不仅是一首山水诗,更是一首承载了作者政治抱负和理想的诗篇。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政治意象的铺陈,孟浩然将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感性体验结合了起来,抒发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与思考。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唐代山水诗的高妙境界,也体现了作者在追求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之间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赏析二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唐朝开元年间。当时,孟浩然正在西游长安,而张九龄则担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的职务。二人与王维结下了忘年之交。后来,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便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他,希望他能够在政治上给予自己引荐。
这个时期是唐朝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代。孟浩然身为诗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不仅需要表达对自然美的欣赏和感悟,也需要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值观,同时突显自己的政治野心和理想。而张九龄则是一个正直而有远见的官员,他能够认识到孟浩然的才华和政治抱负,因此孟浩然希望借助张九龄的关系,进入仕途,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繁荣和政治的动荡,同时也体现了孟浩然对政治事业的渴望和追求。这首诗虽然描写的是自然景观,但却寄托了作者对政治理想和个人前途的期望和希望。
创作背景详情»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以字行,唐代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阳)人,又称孟襄阳,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屬於山水田園派。孟浩然年輕時曾遊歷四方,故後人稱他孟鹿門、鹿門處士,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律詩,题材大多關於山水田园和隐逸、旅行等内容。他與王維、李白、張九齡交好,继陶渊明、谢灵运、谢朓之后,开盛唐山水詩之先声。知名詩作有《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莊》、《春曉》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