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拼音译文赏析

  • tiān
    zuò
  • [
    xiān
    qín
    ]
    míng
  • tiān
    zuò
    gāo
    shān
    wáng
    huāng
    zhī
    zuò
    wén
    wáng
    kāng
    zhī
    yǒu
    zhī
    xíng
    sūn
    bǎo
    zhī

原文: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相关标签:诗经写人

译文及注释
天创造了高山,大王在荒野之中。那里已经建立了,文王康定了那里。那里已经过去了,岐山有夷人的行为。子孙们要保护它。
注释:
天作高山:指自然界形成的高山。

大王荒之:指上古时期的大王时代,荒指荒凉、未开化的状态。

彼作矣,文王康之:指周朝的文王继承了上古时期的大王时代,使社会得到了安定和繁荣。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指周武王在征服商朝后,对夷族的行为。

子孙保之:指周朝后代应该继承文化,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高耸的岐山、创业的大王、荒山变成了良田沃野、文王 高耸的岐山自然天成,创业的大王苦心经营。荒山变成了良田沃野,文王来继承欣欣向荣。他率领民众云集岐山,阔步行进在康庄大道,为子孙创造锦绣前程。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天作》是周颂中的一篇,少有提及具体地点的作品。然而,这篇作品却写出了岐山的存在。根据《毛诗序》,该篇作品是为祭先王先公而撰写的,而朱熹所著《诗集传》则指出其祭祀对象为“大王”。岐山作为古公至文王历代周主开创经营的根据地,被认为是周人兴起的圣地。在周传体的《国语·周语》中,佚名的作者对于岐山的赞誉不绝于口:“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意味着岐山是周人信仰中的圣地。同时,在《史记·周本纪》中,古公的仁爱之举更是引起了众人的敬仰与信服。他不仅仁爱本族,而且推崇仁爱于一再侵犯于己的异族,被后世儒家认定为典型的圣人品格。 作为一篇颂词,岐山在《天作》中被描绘出其壮丽的景致和祭祀的庄严氛围。岐山是众多周主经营的基础之地,被认为是周人信仰中的圣地,更承载了古公的仁爱之举。这一篇作品以优美细腻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岐山的存在,并进一步强调了它在周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鉴赏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