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拼音译文赏析

  • sài
    xià
    ·
    yǐn
    qiū
    shuǐ
  • [
    táng
    ]
    wáng
    chāng
    líng
  • yǐn
    qiū
    shuǐ
    shuǐ
    hán
    fēng
    dāo
  • píng
    shā
    weì
    àn
    àn
    jiàn
    lín
    táo
  • cháng
    chéng
    zhàn
    xián
    yán
    gāo
  • huáng
    chén
    jīn
    bái
    luàn
    péng
    hāo

原文: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相关标签:战争唐诗三百首

译文及注释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喝马渡过秋天的水,水很冷,风像刀子一样锋利。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平坦的沙地上太阳还没落山,黯淡的景象显现在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过去长城上的战斗,人们都说士气高昂。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黄色的尘土遍布古今,白骨散落在荒野之中。
注释:
饮马渡秋水:骑马渡过秋天的河水。
水寒风似刀:河水很冷,风吹起来像刀子一样。
平沙日未没:平坦的沙地上太阳还没有落山。
黯黯见临洮:远处的洮河显得昏暗。
昔日长城战:过去在长城上进行的战斗。
咸言意气高:大家都说士气很高。
黄尘足今古:黄色的尘土遍布古今。
白骨乱蓬蒿:白骨散落在荒草丛生的地方。


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释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 牵马饮水: 指让马匹喝水。 - 大河:此处指宽阔的河流,可能是江河或是边塞险要的河流。 - 水寒:寒冷湿润。 - 沙场广袤:广阔平坦的荒漠或沙漠之地。 - 夕阳尚未下落:形容黄昏时的景象。 - 遥远的临洮:临洮是今天的甘肃省临洮市,是唐代西北重要的军事据点。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 长城:古代中国修建的世界奇迹,是中国古代防御系统的代表。 - 鏖战:激烈的战斗,指两军在战场上进行的苦战。 - 戍边战士:指镇守边境的军人,他们以保卫国家安全为己任。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凌乱夹着野草。 - 自古以来:从古至今。 - 黄尘迷漫:指古代边境地区的沙尘暴现象或是因为经年累月的战争而产生的尘土沙粒。 - 遍地白骨凌乱:形容战场上尸体残骸四处分散的景象。 - 野草:指不经人为栽种的草木。 注释详情»


鉴赏
确的兵力攻打安西都护府(今甘肃省定西市),唐朝守将王晙率领麾下官兵和当地军民奋勇抵抗,英勇杀敌,取得了惊人的战绩。尽管最终因诸多复杂因素战局失利,但是王晙壮烈牺牲的事迹广为流传,并被后人推崇为“安西四十将”之首。 本诗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切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象虽然笔墨简洁,但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篇四句先以侧面描写的手法描述了从军士饮马渡河时的情景,同时揭示了塞外沙漠地带的苦寒环境。深秋黄昏的时间和水和风这两种元素的描绘更加突出了这种苦寒感,看似毫不起眼的“水寒”二字实则暗含着深刻的意味。其次,诗中借助了“似刀”的形象描绘,使得读者对秋风的感触更为深刻。最后,诗人通过对临洮远望的描写,展现出战争留下的遗迹和所带来的沉重压力。金黄的落日暗示着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而远方隐约的临洮城则让人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血与火的岁月。 总之,这首诗以凝练的语言,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展现了塞外苦寒、战争遗迹和战士的艰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沉痛感慨。 鉴赏详情»


王昌龄简介
唐朝 诗人王昌龄的照片

王昌龄(?-756年?),字少伯,行大,太原郡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曾任龙标县尉。唐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他的诗和高适、王之涣齐名,因其善写场面雄阔的边塞诗,而有“诗家天子”(或作“诗家夫子”)、“七绝圣手”、“开天圣手”、“诗天子”的美誉。世称“王江宁”。著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