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十二年前,曾上到、绣春台顶。双脚健、不烦筇杖,透岩穿岭。老去渐消狂气习,重来依旧佳风景。想牧之、千载尚神游,空山冷。
山之下,江流永。江之外,淮山暝。望中原何处,虎狼犹梗。句蠡规模非浅近,石苻事业真俄顷。问古今、宇宙竟如何,无人省。
译文及注释:
十二年前,我曾登上绣春台的顶峰。我的双脚健壮,不需要拄着拐杖,穿过崎岖的山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狂气逐渐消退,但我依然喜欢美丽的景色。我想起了古代的牧童,他们千年前也曾在这里畅游。现在,这里已经变得荒凉。
山下是一条永恒的江流。江的另一边是淮山的夜色。我望向中原,不知道虎狼是否依然横行。句蠡的规模不小,石苻的事业也曾一度辉煌。但是,我不知道古今宇宙究竟是怎样的,也没有人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注释:
1. 绣春台:指位于北京故宫内的一座建筑,是明代皇帝的妃嫔们绣花的地方。
2. 筇杖:一种拐杖,用于行走。
3. 透岩穿岭:形容行走时不畏艰险。
4. 狂气习:指年轻时的狂放不羁之气。
5. 牧之:指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常常在山林间游荡。
6. 空山冷:形容景色清幽,无人烟。
7. 淮山:指淮河以南的山区。
8. 梗:指阻碍。
9. 句蠡:指古代著名的测量工具,用于测量土地面积。
10. 石苻:指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国君主石勒。
11. 俄顷:短暂的时间。
12. 无人省:指没有人能够明白宇宙的奥秘。
译文及注释详情»
题解:
这篇题解将介绍位于安徽贵池县的齐山。这座山高度不逾三十仞,山周围只有十里左右,但是它却被誉为“江南名山之胜”,可以和武夷、雁荡相比。据《齐山岩洞志》所载,齐山不仅风景秀美,而且历史悠久,历代名人都愿意前来题咏。其中,南宋著名抗金名将岳飞也曾经到这里登高望远,并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除了岳飞,无数文人雅士都在齐山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吴潜就曾游览过这座山,他此次再次登山,寻找过去的游踪,回忆往事,回顾昔日的风景。这种怀旧之情,也是文人们对于这座山的喜爱之一。
总的来说,齐山虽然地处偏远,但其自然之美、历史之悠久、文化之底蕴,都吸引着众多文人雅士前来品鉴、留恋。通过这篇题解,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齐山的历史和风貌,也更能够感受到那些文人们对于这座山的热爱和珍视。
题解详情»
鉴赏:
佚名《登临齐山》的这首词,可以说是一首充满了对历史和自然景色的思考和感慨的词。词的上片从讲述登临齐山开始,通过回忆十二年前登山的情形,将作者当时英雄年少、潇洒豪放的形象展现出来。而今时重游旧地,景色依然美好,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的狂气逐渐消去,这种转变让人不禁感慨“岁月不饶人”。
从词中也可以读出作者对历史的深思。他以两位历史名人越国君主勾践和大臣范蠡及后赵石勒和前秦苻坚为例,表达了对历史兴衰更替的感慨,所得到的感慨是:历史总是在不断的变换中前进,而人类的生命却总是那样短暂,当我们回望过去时,不禁对岁月变迁有所感怀。
总之,这首词以优美的词句和深刻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自然、人性等多个层面的思考和感慨,词作的空灵婉转和凝重深邃,使它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佳作之一。
鉴赏详情»
注释:
这首诗的作者是佚名,诗中描述了齐山和江水的景色,并以历史上的越吴战争和后赵秦朝相提并论,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思考和感慨。下面是具体的注释:
⑴佚名和齐山:诗歌作者不详,齐山位于今天的安徽贵池县东部。
⑵绣春台:齐山顶上的亭子,传说是古代秦始皇巡游南方时在齐山停留而留下的。
⑶筇杖:竹杖,诗人在旅行中手扶竹杖,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
⑷“透岩穿岭”指穿行于山峦之间,“唐代杜牧”指杜牧的诗句:“楼船夜雪瓢泼大,洛阳城里见秋风。唯有此山是我庐,此地原君亦莫慵。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句意为:千年之后,如果杜牧再来神游故地,只会看到空荡荡的山林。
⑸“永”指水流悠长,“这两句”指齐山下面地势平坦,江河流经,景色非常优美。
⑹淮山指淮水两岸的山,宋、金时以淮水为界;“暝”指日暮,“这两句”指江北淮山在落日余晖照耀下笼罩在柔和的暮色中。
⑺“虎狼”喻敌人,“梗”指阻塞,“这两句”指中原一带仍有敌人占领。
⑻“勾蠡”指越国君主勾践和大臣范蠡,“这句”指勾践和范蠡的灭吴计划是长远的战略规划。
⑼“石苻”指后赵石勒和前秦苻坚,这两位皇帝在位时间都很短;“俄顷”意为一会儿,“这里”暗喻金国。
⑽“宇宙”指天地万物的总称,“这两句”表达了历史的兴衰更替已经发展到了无法理解的程度。
注释详情»
吴潜简介: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出生于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他于宁宗嘉定十年(1217)考中进士,以第一的成绩被授予承事郎官,后任江东安抚留守等职。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他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但是次年吴潜便被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军南侵攻鄂州,吴潜因表现出色,被任命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并改封许国公,但最终仍然被贾似道等人排挤,再次罢相。他被流放到建昌军,并被迫迁往潮州、循州等地。 吴潜精通文学,多才多艺,与姜夔、吴文英等人交往。他的词风沉郁、感慨特深,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和报国无门的悲愤,更近于辛弃疾的风格。他的代表作品有《六州歌头》、《虞美人·山中雪后》等。他著有《履斋遗集》,其中包括了他的一些散文和诗歌作品,同时,他的词集也被收录在《履斋诗余》中。吴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词作风骨独特,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