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建康上元作》拼音译文赏析

  • zhè
    tiān
    ·
    jiàn
    kāng
    shàng
    yuán
    zuò
  • [
    sòng
    ]
    zhào
    dǐng
  • zhī
    suì
    jīng
    chūn
    dào
    xiǎo
    táo
    zhī
    tiān
    hǎi
    jiǎo
    beī
    liáng
    dāng
    nián
    quán
    shèng
    shí
  • huā
    nòng
    yǐng
    yuè
    liú
    huī
    shuǐ
    jīng
    gōng
    diàn
    殿
    yún
    feī
    fēn
    míng
    jiào
    huá
    mèng
    huí
    shǒu
    dōng
    fēng
    leì
    mǎn

原文: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相关标签:爱国

译文及注释
客路那知岁序移:旅途中不知道岁月的变迁。
忽惊春到小桃枝:突然惊觉春天已经到来,小桃树上已经开花。
天涯海角悲凉地:无论在天涯海角,都是悲凉的地方。
记得当年全盛时:回忆起曾经的辉煌时刻。
花弄影,月流辉:花儿在摇曳中投下影子,月亮在流淌中闪耀光辉。
水精宫殿五云飞:水精宫殿中五彩云飞舞。
分明一觉华胥梦:清晰地做了一场华胥之梦。
回首东风泪满衣:回头看见东风,泪水满了衣襟。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词作的创作背景是靖康之变后南宋建立的时期。在靖康之变中,南宋前朝灭亡,很多人失去了家园,流离失所。南宋立国后,宋高宗赵构驻跸建康,开始了新的统治。 作者写作此词时,正值元宵佳节,这也是重要的背景因素。据推测,作者是随着宋高宗赵构到达建康不久的当年元宵节,然后才写下了这篇词作。 可以看出,靖康之变对于南宋的成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作者所处的时代,正是南宋建立之初,国家需要振作自己、重整旗鼓的时期。在这个背景下,作者运用词的形式,通过比较当时曾经繁荣的上元节和如今的凄凉,表达了他对国破家亡的悲痛和对往昔的怀念。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南宋新政权未来的期待和祝愿。这篇词作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也是南宋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详情»


解读
失去的盛世的怀念和对当前时局的悲哀。词人通过对比今昔上元的不同,表现了他对国家破亡、家园失落的深深感受。 文章开篇即点明词人在异乡的身份,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并写出时间推移之快,已到春天和上元之际,突现出词人对家乡和节日的思念之情。紧接着,“天涯海角悲凉地”一句巧妙地将“客路”二字含义补足,传达出流离失所者无处安身的苦痛,愈发凸显了国破家亡的惨状。 上下片体现了靖康之变前后上元的明显对比。对于上片所写的靖康前的上元,作者侧重于对繁华景象的提及,但也是鲜活生动的描绘,如“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展示出当时的豪华热闹。下片则更多地强调气氛,呈现出上元节日的“花弄影,月流辉”的欢乐景象,以及太平盛世下的皇宫气氛。这种对陈年往事的回忆和怀念,宣泄了词人的深情和眷恋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词作通过对比展现出靖康之变前后上元节日的巨变,抒发出作者对旧时盛景的怀念和对国破家亡的悲伤之情。所以词人也对当时繁华景象的描绘不是生硬地展现出来,而是借其反衬出如今的凄凉,渲染出更深刻的意境。 解读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的内容来自一首元代词人陈亮所撰写的《上元夜忆旧游》。这首词主要是描述了作者在元宵节回忆旧时的境况,同时也抒发了他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首先,词人在开头两句中通过用“客路”表明自己身处异乡,并在时间推移之速的感慨中抒发出对乡愁的思念之情。接下来,“忽惊春到小桃枝”一句则巧妙地点出了上元节日的主题,抒发了词人对家乡和节日的怀念之情。这句话的表达方式轻灵流畅,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节日的深情描绘得鲜活而生动。 随之而来的“天涯海角悲凉地”一句,则强调了词人由于金朝侵略而被迫南渡的痛苦经历。即便南京(建康)距开封并不算遥远,但对于流离失所的词人而言,任何地方都可能成为天涯海角。这句话借用了高度修辞手法,增强了整个词作的感染力和深刻性,表现出了词人对家园和自由的渴求,更为突出地展示了那个时代文化的背景和特点。 最后,“明月无情,好人长在”一句则体现了词人豁达乐观、坚定自信的品质。尽管遭遇了种种不幸,但他仍然能够心怀希望、坚定前行。这个主题也符合全篇的艺术特点,既表现出作者从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具有弘扬人类文明、激励人们向前的积极意义。 整首词作通过元宵节的主题,抒发了词人对故土和亲情的思念之情,并展现出了他对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记忆和社会状况的深刻认识。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采用的“客路”和“天涯海角”等字眼,表明了他所处的时代特殊性和这个时代下人民的深切痛苦,也为该时期的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赏析详情»


赵鼎简介: 赵鼎(1085-1147)是南宋时期的政治家、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他出生于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 在南宋高宗时期,赵鼎曾担任宰相一职,为政务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他的词作风格清新俊逸,被誉为“闻喜派”的代表人物。 赵鼎著有《忠正德文集》十卷,记载了他广泛的学问以及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成就。此外,他的词作也非常精彩,存有45首,收录在《四印斋所刻词》中的《得全居士词》一卷。 赵鼎逝世于1147年,享年63岁。他的政治和文化成就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