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节皇后》拼音译文赏析

  • zuì
    luò
    ·
    shǎng
    jǐng
    lóng
    mén
    zhuī
    dào
    míng
    jié
    huáng
    hòu
  • [
    sòng
    ]
    zhào
  • yán
    gěng
    kàn
    dēng
    nián
    shí
    jié
    xíng
    xíng
    zhǐ
    yuè
    xíng
    xíng
    shuō
    yuàn
    yuè
    cháng
    yuán
    xiū
    yào
    zàn
    shí
    quē
  • jīn
    nián
    huá
    shì
    dēng
    luó
    liè
    hǎo
    dēng
    zhēng
    nài
    rén
    xīn
    bié
    rén
    qián
    gǎn
    fēn
    míng
    shuō
    rěn
    tái
    tóu
    xiū
    jiàn
    jiù
    shí
    yuè

原文: 无言哽噎。看灯记得年时节。行行指月行行说。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
今年华市灯罗列。好灯争奈人心别。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


相关标签:宋词精选

译文及注释
无言哽噎:无话可说,心中悲伤难以言表。
看灯记得年时节:看着灯笼,想起了过去的岁月。
行行指月行行说:走路时指着月亮说话。
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希望月亮永远圆满,不要有一刻缺损。
今年华市灯罗列:今年华市上挂满了灯笼。
好灯争奈人心别:好的灯笼却因为人们的心意不同而争执不休。
人前不敢分明说:在人前不敢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不敢抬头看月亮,因为它让人想起了过去的回忆。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悼亡词的作者佚名,它所描述的是南宋徽宗对贵妃刘氏去世的悲痛。具体来说,这位贵妃于1121年(宣和三年)夏四月丙寅去世,徽宗对此感到十分悲痛,并啜泣不已。五月甲辰,徽宗下旨追册刘氏为皇后,谥曰明节,以表达对其充满敬意和怀念之情。 这首悼亡词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南宋朝廷的历史背景。当时的南宋政治相对稳定,但内忧外患仍然不断。同时,南宋的文化和艺术发展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在这个时期,刘氏被任命为徽宗的贵妃,成为南宋宫廷中备受尊敬的人物之一。因此,她去世对南宋宫廷和徽宗本人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悼亡词是为了缅怀逝去的皇后而写的,但它也反映出了徽宗和整个南宋朝廷对家庭纽带和爱情的重视。刘氏去世后,徽宗向她表达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这种感情的流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南宋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时,这首词所传承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家族、爱情、亲情等方面的强烈情感认同和感召力。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篇文章是对一篇词进行的鉴赏。这篇词描写了作者在看灯之时,感叹时光流逝,怀念去年的伙伴和美好时光。词人用“无言哽噎、不见去年人、无语凝噎”等语句表达了内心的悲伤和凄凉。然后词中出现了“行行指月行行说,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等语句,展现了作者与伙伴一同欣赏明月,并希望明月总是圆满的美好心愿。通过这样的描述,词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视。 然而,作者的情绪在接下来转为沉重。他提到今年的花市上,虽然彩灯争奇斗艳,但他已无法再度感受到去年的那份心动和心情:“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这些笔墨,即使简短,却又切中人心。从中可以感受到词人饱含深情的笔墨,以及其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思念。 最后,这首词也反映出了当时国家的政治环境。作者赵佶身处南宋时期,而当时的国君徽宗虽然政治上无所建树,但却偏爱文艺,这也为南宋的文化繁盛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这首词也可以被视为南宋文化的代表之一,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美好生活和人生价值的向往和追求。 鉴赏详情»


赵佶简介: 宋徽宗,即赵佶,是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哲宗的弟弟,出生于公元1082年5月初5日,出生地不详。他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公元1100年正月,宋哲宗病逝,由于没有儿子,向皇后立赵佶为帝,并改元为“建中靖国”,即宋徽宗即位。在位期间长达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积极开展文化艺术建设和对外战争征讨,但也因为对金朝进行北伐失败而引起了灾难性的战争——“靖康之耻”。 1127年,南宋建立,徽宗被俘虏至北方,在监禁中受到折磨,最终在公元1135年6月4日逝世,享年54岁。他被安葬在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此外,宋徽宗还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