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拼音译文赏析

  • yuè
    yáng
    lóu
  • [
    sòng
    ]
    fàn
    zhòng
    yān
  • qìng
    nián
    chūn
    téng
    jīng
    zhé
    shǒu
    líng
    jùn
    yuè
    míng
    nián
    zhèng
    tōng
    rén
    bǎi
    feì
    xìng
    nǎi
    chóng
    xiū
    yuè
    yáng
    lóu
    zēng
    jiù
    zhì
    táng
    xián
    jīn
    rén
    shī
    shàng
    shǔ
    zuò
    wén
    zhī
    (
    tōng
    )
  • guān
    líng
    shèng
    zhuàng
    zài
    dòng
    tíng
    xián
    yuǎn
    shān
    tūn
    cháng
    jiāng
    hào
    hào
    tāng
    tāng
    héng
    cháo
    huī
    yīn
    xiàng
    wàn
    qiān
    yuè
    yáng
    lóu
    zhī
    guān
    qián
    rén
    zhī
    shù
    beì
    rán
    beǐ
    tōng
    xiá
    nán
    xiāo
    xiāng
    qiān
    sāo
    rén
    duō
    huì
    lǎn
    zhī
    qíng
    ?
  • ruò
    yín
    feī
    feī
    lián
    yuè
    kaī
    yīn
    fēng
    háo
    zhuó
    làng
    pái
    kōng
    xīng
    yǐn
    yào
    shān
    yuè
    qián
    xíng
    shāng
    xíng
    qiáng
    qīng
    cuī
    báo
    míng
    míng
    xiào
    yuán
    dēng
    lóu
    yǒu
    guó
    huái
    怀
    xiāng
    yōu
    chán
    weì
    mǎn
    xiāo
    rán
    gǎn
    ér
    beī
    zhě
    (
    yǐn
    yào
    zuò
    yǐn
    yào
    耀
    yín
    tōng
    yín
    )
  • zhì
    ruò
    chūn
    jǐng
    míng
    lán
    jīng
    shàng
    xià
    tiān
    guāng
    wàn
    qǐng
    shā
    ōu
    xiáng
    jǐn
    lín
    yóu
    yǒng
    àn
    zhǐ
    tīng
    lán
    qīng
    qīng
    ér
    huò
    cháng
    yān
    kōng
    hào
    yuè
    qiān
    guāng
    yuè
    jīn
    jìng
    yǐng
    chén
    dēng
    lóu
    yǒu
    xīn
    kuàng
    shén
    chǒ
    xié
    wàng
    jiǔ
    lín
    fēng
    yáng
    yáng
    zhě
  • juē
    cháng
    qiú
    rén
    rén
    zhī
    xīn
    huò
    èr
    zhě
    zhī
    weí
    zaī
    beī
    miào
    táng
    zhī
    gāo
    yōu
    mín
    chù
    jiāng
    zhī
    yuǎn
    yōu
    jūn
    shì
    jìn
    yōu
    tuì
    退
    yōu
    rán
    shí
    ér
    yuē
    xiān
    tiān
    xià
    zhī
    yōu
    ér
    yōu
    hòu
    tiān
    xià
    zhī
    ér
    weī
    rén
    shuí
    guī
  • shí
    liù
    nián
    jiǔ
    yuè
    shí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一作:隐耀;霪雨通:淫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相关标签:初中文言文爱国古文观止写景

译文及注释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任守。一年后,政治清明,人民和睦,各项事业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于是,重修了岳阳楼,并增加了新的规制。在楼上刻上了唐代贤人和现代人的诗赋。我写下这篇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情。

我看到了巴陵郡的胜景,就在洞庭湖畔。远山环抱,长江蜿蜒,浩浩荡荡,一望无际。早晨的阳光和晚上的阴影,气象万千。这就是岳阳楼的大观,前人已经详细描述过了。但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徙的客人和文人多聚于此,观赏景物的心情难道不是异于常人吗?

如果连续一个月下着淫雨,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太阳和星星都隐没了,山和岳都隐没了,商旅无法行走,船只倾覆,黄昏时分一片漆黑,老虎咆哮,猿猴嘶叫。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乡背井的思念,担心受到谗言和讥讽,眼前一片萧瑟,感到极度悲伤的人。

但是,如果是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片碧蓝的湖面,沙鸥飞翔,锦鳞游泳,岸边花草香气袭人。或者是长长的云彩在空中飘荡,皓月高悬,水面上的光芒闪烁,静静的影子沉淀在湖底,渔歌相互呼应,这种乐趣何其极致!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拿起酒杯,面对风景,心情洋溢的人。

唉,我曾经追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灵,或许这两种情感是不同的,但是为什么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高高的庙堂里,担心百姓的疾苦;在江湖远处,担心君王的安危。无论前进还是后退,都会感到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一定是“先为天下忧而忧,后为天下乐而乐”吧?唉,我这微不足道的人,我该归于谁呢?

时间是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释:
庆历四年春:公元1044年春季
滕子京:宋代文学家、政治家,因被牵连入狱而被贬谪到巴陵郡(今湖南省岳阳市)
政通人和:指政治清明,人民和睦
百废具兴:指各种事业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洞庭湖畔,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唐贤:指唐代的文学家、诗人
骚人:指有才华的文人
巫峡:指长江上游的巫山和秭归之间的峡谷
潇湘:指湖南的洞庭湖和湘江
商旅:指商人和旅客
樯倾楫摧:指船只在风浪中倾斜和摇晃
萧然:指寂静、荒凉
忧谗畏讥:指担心别人的诽谤和攻击
沙鸥、锦鳞、岸芷汀兰:指洞庭湖中的鸟类、鱼类和植物
心旷神怡:指心情开朗,精神愉悦
宠辱偕忘:指不为荣辱所动,不为得失所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指先为国家和人民的疾苦而忧虑,后享受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和快乐
微斯人,吾谁与归?:指自己微不足道,不知道归属何处。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分析
本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的感情变化,表达了作者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可以看出,作者的旷达胸襟与政治抱负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作者的旷达胸襟表现在他对待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上。他认为人应该有一种心态,不被物质所迷惑,不为自己的得失忧虑。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能使人在任何境况下都能保持平静、清醒的头脑,不致丧失理智。这种旷达的胸襟也为其政治抱负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其次,作者的政治抱负体现在他对民族国家未来的关切和承担。他认为要真正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必须先关注人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前途。他反对那些只想着眼前利益,不思长远的行为,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以此来启发人们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当整个社会都能摆脱个人利益的束缚,才能真正实现共同繁荣、共同进步。 因此,可以说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中,才能具备一种深远的政治抱负,才能够顾及全局、始终不忘为人民谋福祉,才能够做到政通人和,达到理想境界。 分析详情»


赏析
岳阳楼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建筑,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为世人所知。本文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主题进行赏析。 文章首先点明时间,揭示范仲淹创作的背景,随后通过描绘滕子京政绩,引出了岳阳楼的修建和这篇文章的创作过程。在第二段,范仲淹通过多种修辞手法,如衔、吞、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等,生动地描绘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并配以“前人之述备矣”一语,既表达了对前人文学成果的尊重,又在此基础上展开了自己独特的笔墨风格。 在第三、四两段中,范仲淹采用排比手法,将读者带入“览物之情”的主题中。他运用艺术手法,以境和情相互结合,传递出人生不同境遇面临的悲欢离合,表现了对命运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范仲淹的文章也贯穿着他对家国、人民的深情厚爱,追求道德、文化、社会的进步。 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范仲淹采取自问自答的形式,回应了文章中的几个问题,例如“览物之情何以异于其他”。通过剖析观赏事物的本质和意义,他表达了一种推崇风雅比兴传统的思想,引导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的升华。 总而言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才华和峻雅的文学风格,更表达了他对家国、人民和社会进步的深刻认识与思考。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更具有历史、文化、社会和道德等多方面的价值,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这篇文章背景十分特殊,创作的时间是庆历年间。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因被诬陷错案而被贬居邓州,并且身体状况几乎每况愈下。此时,他的好友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让他写段记叙文,描述重新修竣的岳阳楼情景,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看着图,想起了当年曾经在岳阳楼游览的美好经历,于是一口答应了滕子京的请求。但由于身体原因无法亲临岳阳楼,只能依靠想象完成作品。这就是《岳阳楼记》的创作背景。 除了创作背景本身的特殊性,范仲淹也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文学家、政治家和爱国者。他是北宋开展“革新”运动的先驱,提出了正直的士大夫应该立身行一的准则,强调个人的荣辱升迁应该置之度外,以天下为念。而《岳阳楼记》正是范仲淹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对家国、人民的深情厚爱,同时也讽刺了当时风俗巧伪的危害,提出了历史文化上进步的传统,推荐坚持风雅比兴传统的好作品。 整篇文章汇聚了范仲淹对文化、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它不仅是一篇高超的艺术巨作,更是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时代精神和道德追求的表达。它丰富了中国文学史的内涵,也启迪着后人对于文学、人文价值的探讨和理解。 创作背景详情»


理解
表述作者的感悟。作者说:“慨而慷,激辞三章”,表达了他内心深切的感受和不满。第3段中,作者写自己的登楼感受。他说“比余者,皆是憔悴”,自谦之余,也抒发了对众人生活不易的感慨。接下来,作者运用设问手法,比较了不同人士的视角、感受和思考方式,体现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智慧的博大精深。在第4段,作者通过描绘远近山水和天地间的云雾,营造出一种神秘、玄妙的意境,引出下一段的议论。这里,作者指出洞庭湖的水位日渐升高,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呼吁当时的官员们应该有所作为,充分展现出作者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回顾历史,提到海昏侯铜马铁牛以及岳阳楼,表达了他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对民族精神的推崇。全文虽然以洞庭湖和岳阳楼为主题,但却融入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感悟,展示了作者的宏大视野和深厚情感,是一篇充满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的优秀文章。 理解详情»


艺术手法
《岳阳楼记》是一篇深具艺术价值的文章,它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文章采用了新颖的角度和题目,避开了常规的写楼叙景,而是以登楼远眺洞庭湖为切入点,通过迁客骚人的不同感悟,展现了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其次,文章融合了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等多种文学元素,构建了一个生动丰富的故事情境,在表现自然美景的同时,充分展示了作者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与关注。此外,文章还运用了独具匠心的议论技巧,通过简洁精辟的语言,点出了范仲淹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和责任感,体现了作者的高超写作功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后,文章语言华丽优美,用鲜明的形象和情感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气息,融入了大量的四言对偶句,让文章更具生动性、感染力和韵味。总之,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岳阳楼记》成为一篇不朽的文学名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艺术手法详情»


概述
本文是一篇记事、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的文章。在记事方面,文章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在写景方面,文章铺张描绘了岳阳楼的美景;在抒情方面,文章真切表达了不同迁客和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感情,并论述了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作者表现出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关注和忧虑。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 概述详情»


译文及注释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但是向北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芬芳。各位游客不禁感叹自然界的神奇。这就是我在岳阳楼所见所感,希望此篇文章传颂后世。 滕子京 (téng zǐ jīng):唐代著名宰相。 巴陵郡 (bā líng jùn):今湖南省岳阳市。 太守(tài shǒu):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职务,相当于州或郡的长官。 岳阳楼 (yuè yáng lóu):位于岳阳市区洞庭湖畔,为唐代建筑,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名扬天下。 巫峡 (wū xiá):今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所在地,古称神女峡。据说是女娲炼成七色石以治水所留下的遗址。 潇水(xiāo shuǐ)、湘水(xiāng shuǐ):湖南省的二大河流,潇江上游,湘江下游,最终汇入洞庭湖。 萧条(xiāo tiáo):景象阴暗冷落。 感慨(gǎn kǎi):由于所见所闻而引起的感触和情绪波动。 芬芳(fēn fāng):香气扑鼻并散发出来。 译文及注释详情»


文言现象
范仲淹之文:观巴陵胜状有感 佚名言:越明年至若春和景明,属予作文以记之。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夫。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嗟夫观。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极。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此乐何极,感极而悲者矣。 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有时而长烟一空空。天空浊浪排空,顺利政通人和。通向北通巫峡和和乐,春和景明一片全在洞庭一湖。然则何时而乐耶,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微斯人,吾谁与归?云归而岩穴暝备。前人之述备矣,译尽备齐词类活用。 范仲淹之文:观巴陵胜状有感 某年,到了庆历五年,我看到了下一个年头的春光明媚,便写下了这篇文章,以此来记录我的所见所思。因为我不以外在的物质来带动我的情绪,也不因个人的得失而悲伤。看到了那巴陵胜景,不禁感叹万千,这真是岳阳楼之大观啊!北面通往巫峡,南面极目望去,就是潇湘之地。这样的景色,让人无限遐想,情感也随之而深沉,不禁感慨万分。 有时候,云雾会散去,天空会变得清澈,就像政治顺畅,人民和谐一样顺利。这种顺畅和谐的状态就像通向巫峡和潇湘一样美好。春光明媚,一片景色尽收眼底,就如同在洞庭湖畔。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时刻关注人民的疾苦,并且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所在。微小的个体,又归于何处呢?如同云雾回归岩穴,只能在黑暗中默默等待。前人已经述说过这些事情,我们只能用尽所有的词汇来表达。 文言现象详情»


成语
范仲淹成语小品 范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心态,让他能够在政治舞台上“政通人和”,让民众“百废俱兴”。他对于国家的贡献就如同“皓月千里”一样,扫除黑暗,照亮道路。 范仲淹所表现出的这种“不为外物所动”的精神,也可以用“宠辱偕忘”来形容。他不受宠也不怨受辱,只顾尽忠职守,不计较个人得失,就像“岸芷汀兰”一样素雅清香。 当然,范仲淹并非不思享乐,也有“一碧万顷”、“春和景明”的欣赏:“气象万千”、“浩浩汤汤”的自然之美,“心旷神怡”的内心愉悦,这些都是他足以压抑在先天下之乐后才享乐的时候去品味的。 最后,范仲淹所追求的,就是这样“波澜不惊”、“淫雨霏霏”中的上乘境界:心如止水,内外平和,眼前纷杂,却没有被情感所左右。 成语详情»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被世人称之为“范文正公”。他出生于今天的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原名桃林县)。 范仲淹是一位充满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和官员。他曾经先后担任过安庆知府、知制诰、集贤校理、太常礼院、监察御史等职务,对于国家和民众都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他提出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和民众的政策,比如“安民告示”、“募役令”等等,深受当时社会的赞誉。 除了政治方面的成就,范仲淹的文学素养也很高。他写有《岳阳楼记》、《橘颂》、《论语义疏》等众多经典作品,其中以《岳阳楼记》最为著名,这篇文章优美地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内涵。 据传范仲淹逝世于1052年,享年64岁。他的一生充满着荣誉和辉煌,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https://www.163.com/dy/article/I2OUEM360552NQV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