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怀旧》拼音译文赏析

  • zhē
    ·
    huái
    怀
    jiù
  • [
    sòng
    ]
    fàn
    zhòng
    yān
  • yún
    tiān
    huáng
    qiū
    lián
    shàng
    hán
    yān
    cuì
  • shān
    yìng
    xié
    yáng
    tiān
    jiē
    shuǐ
    fāng
    cǎo
    qíng
    gēng
    zài
    xié
    yáng
    wài
  • àn
    xiāng
    hún
    zhuī
    chú
    feī
    hǎo
    mèng
    liú
    rén
    shuì
  • míng
    yuè
    lóu
    gāo
    xiū
    jiǔ
    chóu
    cháng
    huà
    zuò
    xiāng
    leì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相关标签:秋天宋词精选婉约宋词三百首写景

译文及注释
碧蓝的天空,黄色的落叶铺满了大地。秋色连绵不断,波浪上漂浮着寒烟和翠绿的草木。

山峦倒映在斜阳下的水面上,芳草虽美却无情,它们依旧在斜阳之外茂盛生长。

思乡之情沉淀在心底,旅途中的思绪不断回荡。每个夜晚,除非做美好的梦,否则难以入眠。

明月高悬在楼顶,不要孤独地倚着它。饮下的酒化作了相思的泪水,深深地扎进了愁肠里。
注释:
碧云天:蓝色的天空。

黄叶地:黄色的落叶。

秋色连波:秋天的景色像波浪一样连绵不断。

波上寒烟翠:波浪上飘荡着寒冷的烟雾,呈现出翠绿色。

山映斜阳天接水:山峰倒映在斜阳下的水面上,仿佛天空与水面相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美丽的芳草在斜阳下也不会停止生长,但它们并不关心人类的情感。

黯乡魂:思念故乡的心灵。

追旅思:思念旅途中的人和事。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除非做美好的梦,否则每个夜晚都会让人感到孤独和思念。

明月楼高休独倚:在高楼上独自倚着欣赏明月。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喝酒时感到忧愁,眼泪化作思念之泪。


译文及注释详情»


大话词人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范仲淹(989~1052)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苏吴县,并在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中进士,后外放任官多年。天圣六年(1028年),经晏殊推荐,回京任秘阁校理。景佑二年(1035年),范仲淹进除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不久又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而被贬知饶州。这一时期,范仲淹积极改革政治,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观点,但面对保守官僚的攻击却遭受了失败。庆历三年(1043年),他被召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然而,尽管他倡导了庆历新政,但最终还是因为受到守旧官僚的攻击而被罢免职务,并于庆历五年郁郁而终。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也是非常突出的,虽然他的词作不多,但每篇都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对生命的感悟。他的词风格沉郁苍凉,词句绮丽奔放,为后来的豪放词打开了新的境界。在范仲淹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苦短、时光匆匆的思考,以及对历史和社会的关注与反思。 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多次担任要职,屡建边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一生,虽受挫折,但他从未放弃追求真理和改革政治的愿望。正是因为这种一往无前的精神,他才成为了一代名臣,铭刻在人们心中。 大话词人详情»


鉴赏
《苏幕遮》是一首感怀往事的词,流露出低回宛转的愁思。这首词不同于一般婉约派的风格,而是运用沉郁雄健的笔力抒写忧思,体现出其独具特色。清代谭献将其评价为“大笔振迅”的作品,可见其精彩之处。 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直接采用了《苏幕遮》的前两句,将其衍为曲子,成为千古绝唱。上片描绘了秋景的壮丽景象:湛蓝的天空与青翠的碧云相映成趣,铺满黄叶的大地与流淌的江水融为一体,形成了连绵不断的秋色。无情的芳草延伸至远方,美不胜收。 在这幅秋景画面中,范仲淹通过物象的描绘展示了其深刻的内涵。他认为:“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秋景触发他内心的忧思情感,相互交感,从而达到一种相得益彰的境界。秋景的萧瑟和凄清与他心中的忧思完全契合,构成了一种凄怆之美的画面。 总之,《苏幕遮》是一首感怀往事的词,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情感,达到了艺术的高峰,广泛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 鉴赏详情»


煮酒论诗词
煮酒论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紧接着,下片开头, 思乡之苦,夜来何其。 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此词描绘了诗人思乡之情。秋天景象“碧云天,黄叶地”,意境深远;“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层次分明。山与水之间的勾连,“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写出离别与思乡之痛。接下来诗人开启自我情感抒发:“除非好梦留人睡”,体现了思乡之苦,夜来何其。接着,诗人拿起一壶浊酒再设情境,畅谈古今多少事,锦上添花。最后,醉梦沙场,古来征战几人回?深情厚意,感人至深。整篇诗词句句情真意切,借酒抒情,把握了思乡之苦。 煮酒论诗词详情»


赏析
范仲淹的词《苏幕遮·怀旧》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高远、艺术性较强的佳作。本词以离愁别恨为主题,表达了词人在异乡漂泊时的相思之情以及对故乡深情的怀念之情。 上阕描绘了秋天的美景,通过“碧云天,黄叶地”等生动的描写,将诗人面对的秋色秋水引入文字之中,再通过“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表现出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范文正突破传统才子佳人的写作风格,运用大笔挥洒的手法,将意境开阔,表现出自己独有的艺术魅力。 下阕则更加深入了词人的情感世界,在“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句婉约动人的词句中,抒发了词人深深的爱乡情怀。而“明月楼高休独倚”这一句,则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痛楚和彷徨,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更加深沉。 总之,范仲淹这首《苏幕遮·怀旧》可谓是一篇艺术性极强的佳作。通过描绘秋天美景和表达离乡之情,词人将情感世界和意境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魅力,也让读者们在品读中感受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思念。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宋仁宗康定元年、庆历三年、范仲淹 这是一首词,作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当时,范仲淹任陕西四路宣抚使,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这个时期,北方边境频繁受到西夏的侵扰,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御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朝廷派遣了范仲淹等官员前往边境巡视,指导当地的军事防御和民生工作。 范仲淹在这一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边疆防御和稳定边境民生。他在搜罗兵马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农业和经济,提高士兵们的生活水平,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此外,范仲淹还在军中开设学校,让士兵们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恰恰就是这个时期。范仲淹身处西北边疆,肩负着抵御西夏侵略的重任。在这片边防土地上,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将领,更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言行举止充满人文关怀,他对士兵和平民的关爱举世闻名。试想,范仲淹的形象和事迹,一定会激励无数文人墨客创作出许多诗词歌赋,以表达他们对这位伟大人物的敬佩和钦佩。 因此,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也包含了这个时期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背景。在这个时代,宋朝的经济、文化、军事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范仲淹在西北边塞的所作所为,也展示了中国士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白云满天(tian1),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yan1)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lian2)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xié)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yi3yi4)。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1. "黯然感伤" 描述一种忧郁、伤感的心情。 2. "他乡之魂" 意为在异乡漂泊的精神。 3. “碧波”和“寒烟”都是形容江水的词语。 4. “苍翠”形容的是水波上蒸腾出的一层青翠的雾气。 5. “远山沐浴着夕阳”,表达的是山峰在夕阳的余辉中显得格外高大、峻峭。 6. “连接”在这里表示江水和天空紧密相连的状态。 7.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表示即使在美景中,人们仍然会感到孤独和寂寞。 8. "依倚"指靠着、依偎着。 9. “洗涤愁肠”形容用酒来化解忧愁的心情。 10. “相思的眼泪”是对思念之情的生动描写,表达的是在异乡漂泊的人们常常因思念故乡而流泪。 译文及注释详情»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被世人称之为“范文正公”。他出生于今天的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原名桃林县)。 范仲淹是一位充满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和官员。他曾经先后担任过安庆知府、知制诰、集贤校理、太常礼院、监察御史等职务,对于国家和民众都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他提出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和民众的政策,比如“安民告示”、“募役令”等等,深受当时社会的赞誉。 除了政治方面的成就,范仲淹的文学素养也很高。他写有《岳阳楼记》、《橘颂》、《论语义疏》等众多经典作品,其中以《岳阳楼记》最为著名,这篇文章优美地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内涵。 据传范仲淹逝世于1052年,享年64岁。他的一生充满着荣誉和辉煌,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https://www.163.com/dy/article/I2OUEM360552NQV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