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译文及注释:
纷纷坠叶飘香砌:落叶纷纷,飘散在香砌之间。
夜寂静,寒声碎:夜晚静谧无声,只有寒风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珍珠帘卷起来,玉楼空空荡荡。
天淡银河垂地:天空淡淡的,银河垂挂在地上。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每年的今夜,月华如同练子,长久以来都是人们千里共赏的美景。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愁肠已经断了,无法借酒消愁,泪水却已经先流下来。
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残灯时明时灭,枕头上倚着,深知孤眠的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这些事情都来了,无论是眉头还是心上,都无法回避。
注释:
纷纷坠叶飘香砌:形容秋天树叶纷纷落下,飘散在石阶上,散发出香气。
夜寂静,寒声碎:形容夜晚非常安静,只有寒风声响。
真珠帘卷玉楼空:形容宫殿内的珠帘卷起,空荡荡的玉楼。
天淡银河垂地:形容夜晚天空淡淡的,银河似乎垂挂在地上。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形容每年的这个夜晚,月光如同细绸一般,可以照亮千里之外的人。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形容内心悲伤到了极点,即使喝酒也无法醉倒,眼泪却已经先流了出来。
残灯明灭枕头欹:形容夜晚灯火已经快熄灭,枕头上斜倚着。
谙尽孤眠滋味:形容经历了很多孤独的夜晚,对孤独的滋味已经非常熟悉。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形容两个人都已经陷入了这种情感中,无法回避。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范仲淹的《苏幕遮·怀人》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词作,情景交融,既有秋夜萧瑟的景象,也有孤眠愁思的情感。在上片中,作者借助秋夜的景象来引出情感,通过树叶飘落、沙沙声响等细节,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安静而又寒冷的秋夜。而下片中,则通过描写珠帘卷起、观赏天空,以及“天淡银河垂地”的描述来表达怀念之情。
范仲淹的描写十分细致入微,通过对沙沙声响、树叶飘落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夜晚的寂静中,感受到了秋夜的萧索和寒意。特别是“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确了沙沙声就是叶落的声音,而且点明了这声音带有秋季的寒意。这种寒意不仅仅是气候的感受,更是作者孤独处境的体现,既写景也抒情,相得益彰。
在下片中,作者通过珠帘卷起、观看天空的场景,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这里的珠帘高高卷起,显得十分奔放,而“天淡银河垂地”这个形象生动的描述,则有着杜甫“星垂平野阔”的气势。这样的描写,不仅达到了情感上的抒发,同时也呈现出了一种高雅的境界。
综上所述,范仲淹的《苏幕遮·怀人》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怀念之情的秋夜,既有寂静萧瑟的景象,也有内心的孤独和渴望。是一篇意境清幽、情感真挚的优秀词作。
赏析详情»
简析:
《满江红·秋日怀旧》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作,其题材为秋夜离情愁绪。词的上片描写了秋景,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感怀,特别是在夜晚,纷纷掉落的树叶和秋月皎洁的光芒让人感到无尽的思乡之情。词的下片抒发了离愁别恨之感,反复咏叹“愁”字,情感深沉、悲凉凄切。
词的构思精巧,运用了景物来间接表达情感,上片以景寓情,气象恢宏;下片则直接抒发情感,语直情真,情中有景,景中透情,可谓情极之语,善写愁思者也。这首词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李清照的《一剪梅》即从这里脱胎而来。
简析详情»
赏析二:
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是一首地道的秋夜抒情词。在这首词中,范仲淹充分运用景中含情的手法,以秋夜凄寂为背景,借助景物的描绘,展现出自己内心的孤独、失落和追忆。
在词的上片中,范仲淹通过描写枯黄的落叶轻盈地落在地上,以及“寒声碎”的细碎声响来渲染出秋夜的寂静与悲凉,同时也彰显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接着,词人卷起珠帘,凝望天空,用星河和皎洁的明月来烘托出自己内心世界的幽邃和思念。在这一部分,范仲淹还通过写景的手法表达出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感受,进一步衬托出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落寞。
词的下片中,范仲淹没有再使用景中含情的手法,而是直接采用了抒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助,表现出追忆往事、思念旧人的凄凉之感。他不得不通过借酒浇愁来排遣内心的孤独,可是酒并没有能够缓解他的痛苦,情感更是化作了眼泪。在这一段中,范仲淹的感情激流汹涌,直抒胸臆,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震撼和悲凉。
总的来说,范仲淹通过精细描绘景物、营造氛围,以及熟练的抒情手法,将内心世界的情感与外在环境相结合,将自己的心情置身于秋夜寂静的景象之中,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孤独、失落和追忆。整首词铿锵有力,感情真挚,堪称唐宋古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之作。
赏析二详情»
创作背景:
范仲淹的词作《苏幕遮·怀旧》的具体创作时间至今已无从考证。然而,历来对于其创作原因和目的的解释却多种多样,存在着不同的说法。
唐圭璋在其著作中认为,范仲淹所处的长期客居他乡生活和思乡之情促使他产生了这首词作。此处“幕”代表的是关外,而“苏”指的则是江南,因而“苏幕遮”可视为范仲淹与故乡相隔的比喻,反映了他的思乡之情。
在靳极苍的观点中,范仲淹写下《苏幕遮·怀旧》的起因是他对亲近的人和事物的留恋和思念。根据靳极苍的研究,范仲淹在任职官员期间(可能是在防御西夏侵袭时或是被贬官时)发现政治腐败和官场险恶,心生忧虑。他感慨朝廷内缺少有能力、有道德的官员,并因此感到了孤独和无助。《苏幕遮·怀旧》的词句中,难掩范仲淹对于时局的担忧和牵挂。
汪中则认为,《苏幕遮·怀旧》是范仲淹用来怀念家人的作品。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官员需要远赴他乡任职,往往与家庭分别多年。范仲淹在此时已经年老色衰,思家之情更加强烈。《苏幕遮·怀旧》中反复出现的“故人”、“故地”等元素,说明了他对于家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
总之,不论是唐圭璋、靳极苍还是汪中,都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苏幕遮·怀旧》的创作背景和意图,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美妙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启示。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满江红·题太原灵应观》
汉译纷纷凋零的树叶飘上香阶,
(汉译注解:汉语翻译纷纷凋零的树叶飘落在香阶之上。)
寒夜一片静寂,只听见风吹落叶细碎的声息。
(注解:在漫长、寂静的寒夜里,只有风吹落叶的声音。)
高楼空寂,卷起真珠帘,观看夜色,
(注解:孤身一人登高楼,空气中只有凄凉的寂静,卷起真珠帘,眺望夜色。)
天色清明,银河斜垂到地。
(注解:此时正是初夏时节,晴空万里。银河倾泻,犹如一道道银色的绸带悬挂在天空。)
年年今夜,月色都如白绸一般皓洁,人却常常远隔千里。
(注解:每年的这个时候,月色总是像皓洁的白绸一样清亮,但是常常有离别在身,相距千里。)
我如何能用沉醉来忘却,酒到不了已断的愁肠,先就变成泪水。
(注解:我如何才能借酒浓情来忘记遥远的离人?但是,我内心深处的伤痛却无法用酒来舒解,只有泪水流淌。)
深夜里残灯忽明忽暗,斜靠枕头,我尝尽孤眠的滋味。
(注解:深夜里,房间中点着微弱的灯光,时明时暗,我孤独地斜靠在枕头上,品尝孤眠的滋味。)
你看这离愁别怨,不是来在眉间,便是潜入心底,
(注解:你看这失去的离愁与别怨,不管是写在眉眼之间还是藏在心底,都无法避免。)
我简直无法将它回避。
(注解:我简直无法回避这种刻骨铭心的痛楚。)
英译:
Lyrics to the Imperial Drive Melody - Fan Zhongyan
Fallen leaves desultorily drift over pot plants lined stairs,
On a quiet night, only the whispers of the wind and rustling leaves can be heard.
Ascending the high building, I roll up the pearl curtains to gaze at the night sky,
Where the Milky Way streams down to Earth on a clear and bright evening.
Every year on this night, the moon shines like white silk so bright,
Yet we are often separated by thousands of miles despite its light.
How can I forget this pain with drinking or distractions,
When it's already turned to tears due to the broken heart's actions.
Through the dimly lit night, the lamp flickers in and out of sight,
Laying on my pillow at an angle, I taste the bitterness of lonely nights.
This sorrow and anger from our parting cannot be brushed aside,
No matter if it's written on my face or buried deep inside.
译文及注释详情»
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被世人称之为“范文正公”。他出生于今天的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原名桃林县)。 范仲淹是一位充满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和官员。他曾经先后担任过安庆知府、知制诰、集贤校理、太常礼院、监察御史等职务,对于国家和民众都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他提出了许多有益于国家和民众的政策,比如“安民告示”、“募役令”等等,深受当时社会的赞誉。 除了政治方面的成就,范仲淹的文学素养也很高。他写有《岳阳楼记》、《橘颂》、《论语义疏》等众多经典作品,其中以《岳阳楼记》最为著名,这篇文章优美地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内涵。 据传范仲淹逝世于1052年,享年64岁。他的一生充满着荣誉和辉煌,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1](https://www.163.com/dy/article/I2OUEM360552NQV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