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译文及注释: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仙佛的境界遥远,难以达成,只知道孤独的夜晚不平静地响着。)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风吹散了悲歌的气息,泥土上沾满了不幸的名声。)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九成以上的人都会嗤之以鼻,百无一用的只是一个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不要因为写诗的忧愁而预言不祥,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子自有它们的声音。)
注释:
仙佛:指道教和佛教的修行者和神仙。
茫茫:广阔无边。
独夜:孤独的夜晚。
不平鸣:不平静地鸣叫。
风蓬:风中的杂草。
悲歌:悲伤的歌声。
泥絮:泥土中的细小碎屑。
薄幸名:微不足道的名声。
十有九人:大多数人。
堪白眼:被人轻视。
百无一用:毫无用处。
谶:预言。
春鸟秋虫:春天的鸟和秋天的虫。
自作声:自发声音
译文及注释详情»
黄景仁简介: 黄景仁(1749~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出生于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黄景仁四岁时父母双亡,家境清贫,少年时便已有诗名,为谋生计,曾四处奔波。然而黄景仁一生遭遇不佳,才华横溢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可。后来,他虽然授县丞,但未能补官就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 黄景仁是“毗陵七子”之一,他的诗学以李白为楷模,作品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感,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风格,七言诗尤具特色。除此之外,他也擅长写词。他的诗歌作品富有感染力和思想性,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和欣赏。 黄景仁著有《两当轩全集》,这是他的诗文集,收录了他生前的诗歌和散文等佳作。黄景仁虽然一生困顿潦倒,但他的才华和文学成就却历经岁月的洗礼而越发闪耀璀璨,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