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苎》拼音译文赏析

  • bái
    zhù
  • [
    sòng
    ]
    jiǎng
    jié
  • zhèng
    chūn
    qíng
    yòu
    chūn
    lěng
    yún
    luò
    qióng
    bāo
    weì
    pōu
    zǎo
    shì
    dōng
    fēng
    zuò
    è
    xuàn
    ān
    pái
    shuāng
    yín
    suàn
    zhèn
    luó
    yōu
    shuǐ
    shēng
    zhòu
    nèn
    绿
    qián
    lín
    chū
    yuè
    mén
    xiàng
    táo
    shù
    hóng
    cái
    yuē
    lüè
    zhī
    shèn
    shí
    huá
    hōng
    qīng
    qīng
    è
  • zuó
    yǐn
    dié
    huā
    biān
    jìn
    lái
    chóng
    jiàn
    shēn
    xué
    chuī
    yáng
    shòu
    xuē
    wèn
    xiǎo
    cuì
    meí
    shān
    weí
    shuí
    zǎn
    què
    xié
    yáng
    yuàn
    rèn
    zhū
    biàn
    zhēng
    xián
    suǒ
    wài
    weí
    wén
    fàng
    jiǎn
    dāo
    shēng
    shēn
    zài
    zhuāng
    liào
    xiǎng
    cái
    féng
    bái
    zhù
    chūn
    shān
    báo

原文: 正春晴,又春冷,云低欲落。琼苞未剖,早是东风作恶。旋安排、一双银蒜镇罗幕。幽壑。水生漪,皱嫩绿、潜鳞初跃。愔愔门巷,桃树红才约略。知甚时,霁华烘破青青萼。
忆昨。□□□□,引蝶花边,近来重见,身学垂杨瘦削。问小翠眉山,为谁攒却。斜阳院宇,任蛛丝罥遍,玉筝弦索。户外惟闻,放翦刀声,深在妆阁。料想裁缝,白苎春衫薄。



译文及注释
正春晴,又春冷,云低欲落。琼苞未剖,早是东风作恶。旋安排、一双银蒜镇罗幕。幽壑。水生漪,皱嫩绿、潜鳞初跃。愔愔门巷,桃树红才约略。知甚时,霁华烘破青青萼。

忆昨。□□□□,引蝶花边,近来重见,身学垂杨瘦削。问小翠眉山,为谁攒却。斜阳院宇,任蛛丝罥遍,玉筝弦索。户外惟闻,放翦刀声,深在妆阁。料想裁缝,白苎春衫薄。

译文:
阳光明媚,又有春寒,云低欲降。花蕾还未开放,早有东风作恶。忙忙碌碌,一对银蒜镇住了罗幕。幽深的山谷,水面上泛起涟漪,嫩绿的草叶上有鱼儿初次跃出水面。静静的巷子里,桃树的红花约略可见。不知道现在几点,晴朗的天空照亮了青青的花瓣。

回忆起昨天,引蝶子在花边飞舞,最近又看到了,自己学着垂柳一样瘦削。问小翠眉山,为了谁而攒起了眉头。斜阳照在院子里,蜘蛛丝无处不在,玉筝的弦索。户外只听见放翦刀的声音,深深地在妆阁里。想象着裁缝,白色的春衫多么薄。
注释:
正春晴:指春天的晴朗天气。
又春冷:指春天的寒冷气温。
云低欲落:形容云层低垂,似乎要落下来。
琼苞未剖:指花苞还没有开放。
早是东风作恶:指东风带来的寒冷天气对花朵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旋安排:迅速安排。
一双银蒜镇罗幕:用银蒜(一种植物)来镇压罗幕(一种织物)。
幽壑:幽深的山谷。
水生漪:水面上产生的涟漪。
皱嫩绿:形容嫩绿的叶子上出现皱纹。
潜鳞初跃:指鱼儿刚开始跃出水面。
愔愔门巷:指安静的小巷。
桃树红才约略:指桃树的花朵刚开始泛红。
知甚时:知道什么时候。
霁华烘破青青萼:指阳光照耀下,花朵的绿叶变得更加鲜艳。
忆昨:回忆过去。
□□□□:缺失的文字,无法注释。
引蝶花边:指吸引蝴蝶停在花边上。
近来重见:最近再次见到。
身学垂杨瘦削:指自己学习像垂柳一样苗条。
问小翠眉山:询问小翠眉山(人名)。
为谁攒却:为了谁而留住。
斜阳院宇:斜阳下的院子。
任蛛丝罥遍:蜘蛛网无处不在。
玉筝弦索:指玉筝的琴弦。
户外惟闻:只听到户外的声音。
放翦刀声:指剪刀剪裁的声音。
深在妆阁:深藏在妆阁中。
料想裁缝:猜想裁缝。
白苎春衫薄:指春天的衣服很薄,用白苎(一种纤维)制作。


译文及注释详情»


蒋捷简介: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生卒年不详,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其作品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