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送曹侍郎归永嘉)》拼音译文赏析

  • shuǐ
    diào
    tóu
    sòng
    cáo
    shì
    láng
    guī
    yǒng
    jiā
  • [
    sòng
    ]
    hóng
    kuí
  • hǎi
    zhǐ
    zhaī
    lǎo
    bǎi
    shì
    shuǐ
    xīn
    wēng
    jiāng
    jìn
    shì
    dào
    dōng
    mài
    zhōng
    yōng
    xué
    cǎi
    weī
    tiān
    bǎo
    shū
    zhè
    páo
    hóng
    qiān
    rèn
    liáo
    diǎn
    jià
    guī
    hóng
    鸿
  • jiāng
    guàn
    zhì
    róng
    qiáo
    绿
    shēn
    chù
    xīn
    jìng
    róng
    kòng
    qián
    kūn
    lóng
    nòng
    kǎn
    yuè
    cāng
    bìn
    yìng
    fāng
    tóng
    zhī
    yòu
    cuī
    zhào
    feī
    huā
    fēng

原文: 四海止斋老,百世水心翁。都将不尽事业,付与道俱东。气脉中庸大学,体统采薇天保,几疏柘袍红,千仞倚寥碧,一点驾归鸿。
扈江蓠,贯薜荔,制芙蓉。午桥绿野深处,心与境俱融。搏控乾坤龙马,簸弄坎离日月,苍鬓映方瞳。只恐又催诏,飞度橘花风。



译文及注释
四海止斋老,百世水心翁。
四海:指整个世界。
止斋:指居住在斋戒的地方。
老:指年老。
百世:指长久的时光。
水心翁:指心灵深处像水一样宁静的人。
都将不尽事业,付与道俱东。
都:指所有的。
不尽:指无法完成。
事业:指自己的事情。
付与:指交给。
道:指道德。
俱东:指一同前往东方。
气脉中庸大学,体统采薇天保。
气脉:指气息和脉搏。
中庸:指中庸之道。
大学:指广博的学问。
体统:指身体和精神的健康。
采薇:指采摘薇草。
天保:指保持与天地自然的和谐。
几疏柘袍红,千仞倚寥碧,一点驾归鸿。
几疏:指几次。
柘袍:指柘木制成的衣服。
红:指红色。
千仞:指千丈高的山峰。
倚:指依靠。
寥碧:指空旷而蔚蓝的天空。
一点:指一点点。
驾归鸿:指驾驭归来的大雁。

扈江蓠,贯薜荔,制芙蓉。
扈江蓠:指生长在江边的蓮藕。
贯薜荔:指穿过薜荔。
制芙蓉:指制作芙蓉花。
午桥绿野深处,心与境俱融。
午桥:指午时的桥梁。
绿野:指绿色的原野。
深处:指深远的地方。
心与境俱融:指内心与外界环境完全融合。
搏控乾坤龙马,簸弄坎离日月,苍鬓映方瞳。
搏控:指掌控。
乾坤:指天地。
龙马:指龙和马,代表权势和荣耀。
簸弄:指玩弄。
坎离:指八卦中的两个卦象。
苍鬓:指白发。
映:指映照。
方瞳:指明亮的眼睛。
只恐又催诏,飞度橘花风。
只恐:指担心。
催诏:指催促传召。
飞度:指飞跃。
橘花风:指橘花飘落的风。
注释:
四海止斋老:指作者已经年老,不再追求名利,安居于四海之间的小斋中。

百世水心翁:水心翁是指心地深沉如水的人,百世表示经历了百世的岁月。

都将不尽事业,付与道俱东:表示作者将自己的事业都交给了道德修养,追求道德的境界。

气脉中庸大学:指作者追求中庸之道,注重修养自己的气质和学问。

体统采薇天保:体统指作者的身体健康,采薇指修养自己的品德,天保表示天命保佑。

几疏柘袍红:柘袍是古代士人的服饰,红色表示作者的身份高贵。

千仞倚寥碧:形容作者站在高处,俯瞰远方的景色。

一点驾归鸿:比喻作者的心思已经超脱尘世,追求高远的境界。

扈江蓠,贯薜荔,制芙蓉:扈江蓠、贯薜荔、制芙蓉都是指作者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行。

午桥绿野深处,心与境俱融:午桥绿野深处表示作者追求宁静的心境,心与境俱融表示作者的内心与外界环境融为一体。

搏控乾坤龙马,簸弄坎离日月:搏控乾坤龙马表示作者追求卓越的成就,簸弄坎离日月表示作者能够掌控天地之间的变化。

苍鬓映方瞳:苍鬓指作者的白发,映方瞳表示作者的眼神明亮。

只恐又催诏,飞度橘花风:只恐又催诏表示作者担心再次被召回朝廷,飞度橘花风表示作者希望能够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


译文及注释详情»


洪咨夔简介: 洪咨夔(1176~1236),南宋诗人,汉族人。字舜俞,号平斋,潜(今属浙江临安县)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如皋主簿,后受楼钥赏识,任饶州教授。著作有《春秋说》3卷、《大治赋》、《西汉诏令揽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