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亭(中秋诸王席上作)》拼音译文赏析

  • yàn
    shān
    tíng
    zhōng
    qiū
    zhū
    wáng
    shàng
    zuò
  • [
    sòng
    ]
    céng
  • hàn
    fēng
    qīng
    tíng
    liáng
    hào
    yuè
    chéng
    qiū
    shí
    hòu
    bīng
    jiàn
    zhà
    kaī
    kuà
    hǎi
    feī
    lái
    guāng
    yǎn
    mǎn
    tiān
    xīng
    dǒu
    juàn
    zhū
    lián
    jiàn
    yǐng
    bǎo
    jiē
    yuān
    hái
    yòu
    kàn
    suì
    suì
    chán
    juān
    xiàng
    rén
    jiù
  • zhū
    gāo
    yàn
    zān
    yīng
    zhèng
    chuī
    yáo
    tái
    fān
    gōng
    xiù
    yín
    guǎn
    jìng
    chóu
    è
    xiāng
    huī
    fēng
    liú
    lái
    shuí
    yǒu
    héng
    kōng
    gēng
    tīng
    chè
    shàng
    sān
    zòu
    nán
    ǒu
    pīn
    zuì
    dǎo
    cān
    héng
    xiǎo
    lòu

原文: 河汉风清,庭户夜凉,皓月澄秋时候。冰鉴乍开,跨海飞来,光掩满天星斗。四卷珠帘,渐移影、宝阶鸳甃。还又。看岁岁婵娟,向人依旧。
朱邸高宴簪缨,正歌吹瑶台,舞翻宫袖。银管竞酬,棣萼相辉,风流古来谁有。玉笛横空,更听彻、裳霓三奏。难偶。拚醉倒、参横晓漏。



译文及注释
河汉风清,庭户夜凉,皓月澄秋时候。
河汉的风清凉爽,庭院的门窗在夜晚也是凉爽的,皓月在秋天的时候更加明亮。
冰鉴乍开,跨海飞来,光掩满天星斗。
冰镜突然开启,跨越海洋飞来,光芒遮掩了整个天空的星斗。
四卷珠帘,渐移影、宝阶鸳甃。还又。看岁岁婵娟,向人依旧。
四卷珠帘慢慢移动,影子渐渐变化,宝阶上的鸳鸯瓦也是如此。还有,看着岁月年复一年的婵娟美景,向人们依然如故。

朱邸高宴簪缨,正歌吹瑶台,舞翻宫袖。
朱邸高宴上,人们戴着华丽的头饰,正唱着歌吹着瑶台,舞蹈翻飞着宫袖。
银管竞酬,棣萼相辉,风流古来谁有。
银管竞相奏乐,花朵互相辉映,风流的事情古来有谁能比得上。
玉笛横空,更听彻、裳霓三奏。难偶。拚醉倒、参横晓漏。
玉笛横空吹奏,更加清晰地听到裳霓三奏的声音。难得的是,敢于豪饮,参与到熬夜的欢乐中。
注释:
河汉风清:指河汉星河的风清气爽。
庭户夜凉:庭院和屋内的夜晚凉爽。
皓月澄秋时候:明亮的月光洒在秋天。
冰鉴乍开:冰镜刚刚开裂。
跨海飞来:指月亮从远方飞跃而来。
光掩满天星斗:月光遮盖了满天的星斗。
四卷珠帘:四层卷起的珠帘。
渐移影:月光的影子逐渐移动。
宝阶鸳甃:指宝阶上的鸳鸯石雕。
看岁岁婵娟:看着岁月年复一年的美丽。
向人依旧:对人们依然如故。
朱邸高宴簪缨:朱邸高楼上的盛宴,指皇宫。
正歌吹瑶台:正唱着歌曲,吹奏着瑶台上的乐器。
舞翻宫袖:舞蹈使宫袖翻飞。
银管竞酬:银管乐器竞相演奏。
棣萼相辉:指花朵的花瓣互相辉映。
风流古来谁有:指风流才子在古代就很少。
玉笛横空:玉笛横空吹奏。
更听彻、裳霓三奏:更加清晰地听到裳霓三奏的音乐。
难偶:难以偶遇。
拚醉倒、参横晓漏:豪饮醉倒,参与横晓漏的活动。


译文及注释详情»


曾觌简介: 曾觌(音di迪)(1109-1180),字纯甫,汴京(今河南开封)人。宋孝宗受禅时,以潜邸旧人,授权知阁门事,绍兴中,为建王内知客。淳熙初,除开府仪同三司,加少保、醴泉观使,趋奉宫廷,词多应制之作。其词语言婉丽,风格柔媚,代表作有《阮郎归》、《水调歌头》(三)、《西江月》(一)、《定风波》(【二】、【三】)、《长相思》、《采桑子》、《眼儿媚》(一)、《忆秦娥》(五)等,其中以《阮郎归》一词为最著名,该词虽是一首咏燕词却通篇不着一燕字,庭院深深,杨柳阴浓,燕子双双终日呢喃,独占风光;凌空飞舞,仿佛池中点点浮萍散漫,又象风中飘扬的柳絮那样轻盈,末尾两句词人借燕子惜花表现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之情,全词画面生动,描摹传神,结构上浑然天成,不愧佳作。纯甫词结有《海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