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赏析:
《赏析毛泽东的《山》诗》
毛泽东的《山》诗,是他在长征途中创作的两首小令之一,描写了长征中所见所感的群山之崇峻、之雄浑。这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了山的意象,表现出了毛泽东优秀的观察能力和审美眼光。
首先,诗中“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通过描述行进中快速穿越山岭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表达出山的险峻崇高之感。作者没有对山体的具体形态进行描绘,而是选择从自己马上的感受来表达对山的感受,非常准确地表现了行进中所经过的巍峨山峰的震撼和自身的感慨。
接着,诗中“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则是通过将山与水相结合,将其气势渲染得更为辽阔壮观,同时突出了长征中革命者的英勇豪迈之姿。在这句话中,毛泽东没有用传统的典故来比喻山川之势,而是自由发挥,将山的形象推向了更加高远的境界。而作者选择把山与江海联系起来,则更是表现出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全局观念。
总的来说,毛泽东的《山》,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诗中充满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奋斗的热爱之情。对于爱好文学和历史的人来说,读这首诗,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涵盖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赏析详情»
注释:
1、锷:剑刃。锷是指剑的刃部分,通常指剑锋利的一面。
2、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这段话出自《淮南子·天文训》,讲述的是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怒而撞击不周山,导致天柱折断、地维崩坍,天地失序,人类生活难以为继。在这个故事中,不周山被描述为撑起天空的柱子,如果不周山倒塌,天地万物就会失去依托,陷入混乱和毁灭。因此,天欲堕落,需要靠不周山支撑,成为了重要的故事情节。这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天地万物生成与存续的想象和认知。
注释详情»
毛泽东简介: - 姓名:毛泽东 - 别名: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 出生年:1893年 - 出生地:湖南省湘潭县(今湘潭市) - 逝世年:1976年 - 逝世地:北京市 - 职业身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 主要成就: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哲学家,他为中国的独立、解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中央领导机构的主席和中央红军的主席等。1949年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成为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他提出的毛泽东思想被视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推广。毛泽东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被认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 注意事项:毛泽东原名毛泽东(字润之),后来改名为润芝。他在中国共产党内担任过多个职务,包括主席、总理、中央委员会主席等。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于北京市,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