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介绍

自幼聪颖机敏,擅长文学和医学领域。康熙十八年,他通过博学鸿词举人考试,成为一名官员,先后入翰林院和南书房。他曾参加纂修《明史》的工作,可以说是一位卓越的历史学家。他的学识不仅涉及经史,还擅长诗词和古文。

据说,他的词歌派别推崇姜夔。他自己也是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之一。自身的诗词素养和王士祯齐名,被称为“南朱北王”。他的著述量极丰,其中包括《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等,这些都是他在历史、文学、医学等领域的杰出表现。

他还编有《词综》、《明诗综》等书,应用专业知识,全面巩固和深化了自己的学养。与此同时,他在医学领域也有所建树。他的医学著作《食宪鸿秘》三卷,是一部有关食物本草的书籍,在当时具有非常高的影响力,现在还有一些刊本在流传。

他先世于江苏吴江,是一位杰出的文化名人。他的成就超越了时间的限制,成为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一笔。他的经典著作仍在流传,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彝尊在梅会里居住期间,以经商发家,成为当地知名的富商。他还不忘回馈社会,经常资助学校、修缮寺庙等公益事业。他的慷慨行为得到了当地人的一致赞扬,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物。

除了经商和慈善事业,彝尊还喜好书法、绘画等艺术活动。他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文化和艺术的精华,这也反映在他的宅第设计和陈设中。他的故宅王店曝书亭,除了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结构和风格,还收藏了许多古籍、字画等文物,成为了一处具有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的景点。

如今,王店曝书亭公园已经成为了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这个历经沧桑的老宅,见证了彝尊的生活轨迹,也呈现了嘉兴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 介绍详情»

生平

刻的文物,他都会仔细品读,对古文、诗词有着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他勤奋读书,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在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年)中举。

朱彝尊以其博学多才、诗文功底深厚的才华,得到了崇祯皇帝的重用。崇祯二年,他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崇祯五年升任翰林院编修,累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期间,他多次出使朝鲜,擅长外交和文学。同时,他还开创了淑妇教育,撰写了《闺范规程》等著作。

朱彝尊不仅在政治和文学领域有着出色表现,在地理学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曾在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年)至崇禎十六年(1643年)间,向朝廷呈献《浙江通志》、《奉天通志》、《辽东通志》、《山西通志》等四部志书,被誉为“朱文公四通志”。

朱彝尊在历史中一直是备受尊敬的大儒,他住过的旧居至今仍然保存完整。他的思想和成就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了中国文化和科学的历史遗产。等人在明史中所撰写的关于永乐大典的记载,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补充,得到了编修组的认可和采纳。他还与袁枚、李贽等一起编纂了《康熙字典》,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康熙三十三年,李慈铭因疾去世,享年六十二岁。他为文才华出众,著作等身,对中国文化史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诗、词、赋、文皆可称得上精品,尤其是他的《长林寺赋》、《闵中华墓碑铭》、《延庆郡李公墓碑铭》等篇目被誉为名篇。

李慈铭虽不是万历四十三年进士,但却在文化史上留下了较为重要的一笔。他的勤学苦练、钻研不辍,给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李慈铭的一生,始终在追求知识、守正思辨的道路上前行,谨记他的人,必将从他身上汲取到不断追求真理的动力和智慧。人恩怨被贬为南宫侍郎,但仍然不改其正直和操守。后来因为他的女儿和一名宦官谈恋爱,宦官被查出有贪污之嫌,于是林公辅也被牵连入狱,最后被流放至南方。

林公辅虽然经历了许多的波折和挫折,但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受世俗的诱惑和冲击。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人格的重要性,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他的思想、人格和人生经历,对中国文化、政治和社会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後人推崇为东林党的领袖之一,也是明末清初思想改革和民主革命的先驱之一。康熙皇帝的皇子,教授皇子儒学。朱彝尊以其才华与学问受到康熙的赏识,皇帝甚至亲自颁授了他《研经博物》匾额作为奖赏。在皇帝的南巡中,他还曾随同皇帝前往江南地区,参加了一些重要的活动和仪式。

朱彝尊的学问和才华广泛涉及诗词、文章、历史、经学、地理和野史等领域。他曾编写过《经义考》,是经学研究中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他一生的重要成就。此外,他还编辑过《日下旧闻》,这是一本史书,收录了许多关于中国历史的珍贵记载。

朱彝尊的诗词造诣也十分高超,他曾被选入《明诗综》一书中,成为其中的一名诗人。他不仅有才华,还非常勤奋,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文章。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非常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欣赏。

虽然他生活在一个非常困难和动荡的时代,但朱彝尊依然能够继承家风和传承学问。他的儿子和孙子也都能够继承他的才华和学问,为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良年和谭吉璁都是诗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李良年是同乡人李绳远和李符的兄长,他们三个人都有诗名。李良年中博学鸿词科考试,但被罢官归家。谭吉璁则是彝尊姑姑的儿子,年少时遇到强盗,以身体保护父亲,强盗舍之而去。谭吉璁在诸生试国子监中考取第一名后,获得了弘文院撰文中书舍人职务,并被外派到延安。吴三桂叛乱时,谭吉璁守卫了榆城,成功保全城池,论功加一级。后来,他被推举应当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但却被罢免。谭吉璁有一本诗集《嘉树堂集》。“嘉树堂”是他的别号。 生平详情»

藏书故事

品种繁多,包含古代经、史、子、集、辞、医、艺、法、算、天文地理等各类书籍,尤其是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收藏和研究十分深入,名列当时书商“七十二行”之首。

这位才华横溢、博学多才的人,就是明朝著名学者钱德明。钱德明,字道吾,号五山,号称“五山居士”,其家族与后来的钱氏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钱德明本人在文化、经济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钱德明在收藏书籍方面极为讲究,认为古人之学,以史为本。他经常到古建筑古碑的遗址中去考察,并依靠破碑残史,还原历史。同时,他对各种书籍都有广泛的兴趣,细心地将其分类整理,并进行注释、补注。他的收藏之广,研究之深入,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

除了收藏书籍以外,钱德明还开辟了一块15亩的宅院,其中景物之美,别出心裁。后人评价他的园林时称他是“盛世才子园林之冠”。钱德明的五山书院也是古代的著名学府之一,在当年的官员、学者、文人等流传声名不小。

钱德明不仅是一个大才子,他还十分强调家族文化的传承,为家族修建祠堂。他曾说:“家祭如在,日祭不宜不行。自从有祭义,无不尊其规矩。祭者必得其情,情得在于细微,凡所祭之物,必备其形,以奉其神。形殉神,随其所好。”

钱德明的事迹极具价值,不仅是当年的名士,也是后人值得学习的表率。他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人生经历启示我们,要坚持梦想,不懈追求,并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持续学习。门”。这些藏书铭文中,有的是记载藏书人的姓名及其家族,有的是描述藏书人的境遇,还有的是体现藏书人对书籍的珍视和传承的决心。这些铭文不仅是这些藏书人的身份标记,更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珍视和承载。其中,潜采堂铭文“夺我七品官,写我万卷书”更是体现出当时吏治黑暗,重文轻武的社会背景,但在这种困境下,藏书人仍然以自己的力量守护文化,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这些古代藏书馆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更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值得我们继承和传承。, 无以加矣”。子朱昆田还著有《孟子句解》等著作,并对《左传》等重要经典进行了注释和解读。他坚持儒家学说的正统性,反对“师法玄门”、“异端邪说”,在当时备受尊崇。他的著作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是清代经学复兴的代表人物之一。

曝书亭一代传一代,开创了巨大的藏书之业,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籍文献,也让后人有机会继承、学习古代经典著作。曝书亭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书籍收藏方面,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它代表了一个时代对于文化传承和价值观体系的追求,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如今,曝书亭早已历经沧桑,但其精神依旧流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珍惜书籍,尊重知识。曝书亭的精神,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翁方纲的《经义考补正》12卷是对四库全书中的《经纬图说》、《太极图说》、《诸子百家集解》、《公羊经》、《左传》等经典的注释,对于这些经典的讲解和解析,都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深度。翁方纲的学识渊博,著述颇丰,他的著作《经义考补正》更是成为了中国古代经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明清经学之大成”。

翁方纲的学术成就在当时非常受到朝廷和学术界的认可和推崇,他曾经受到乾隆皇帝的亲自接见和表彰。翁方纲的学术思想主张“质疑先秦经典”,他认为古代经典中很多内容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一定的改编和修正。这种研究方法和思想在当时经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影响,有很多经学家纷纷效仿。

翁方纲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对经典的研究和注释,更在于他提出了“轻重法”、“箴宪还原”等新的学术方法和理论,对于中国古代经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他的学术理念和方法对于中国古代经学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产生重要的启示和影响。翁方纲禀承了中国古代经学的衣钵,又有着他自己的创新和解读方法,成为了中国古代经学史上的重要一环。 藏书故事详情»

纪念场所

朱彝尊,字子渊,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他的书法作品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彝尊的墓在浙江嘉兴塘汇乡百花庄村,可惜现在已经不存了。但是,他的故居——曝书亭,如今还在王店镇广平路南端,占地6500平方米,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曝书亭始建于明代,原是朱彝尊的私人书房。据记载,朱彝尊在书房里常常将字画摆放在洁白无瑕的荷叶上晾晒,才将其曝晒干燥,这也就是“曝书亭”之名的由来。曝书亭共分为三进院落,建筑格局遵循古代传统的园林形式。整座建筑为木结构,屋顶采用典型的中式屋檐,显得古朴大气。建筑内部布局合理,空间开阔,为当时书房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除了建筑本身,曝书亭还收藏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朱彝尊的书法作品。他的书法笔纹流畅,造型生动,给人以凝练、精美之感。曝书亭内的书法作品包括朱彝尊的代表作《祭侄文稿》、《国朝文苑》、《曝书图》等,都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曝书亭的保存和保护,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几百年间,曝书亭曾经历了多次战乱和灾害,建筑的保存状况也一度不佳。但是,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曝书亭于20世纪50年代得以修缮和保护,成为了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如今,旅游者们可以参观曝书亭,亲自领略朱彝尊的书法之美,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曝书亭的存在,不仅展示了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探寻文化根源的机会。 纪念场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