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古诗是指战国时期以前的中国诗歌作品,包括《诗经》、《楚辞》、《离骚》等。这些古诗多以叙事、描写自然景色、抒发情感为主题,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表现出浓郁的民间文化特色。 《诗经》是先秦古诗中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305篇诗歌,内容涉及宗庙祭祀、政治、战争、爱情等方面,反映了周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楚辞》则以楚国文化为主要背景,以自然景物为表现手段,反映了楚国人民对自然、爱情、战争、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离骚》则是屈原的代表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愁苦、爱国情怀为主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请成相。 世之殃。 愚暗愚暗堕贤良。 人主无贤。 如瞽无相何伥伥。 请布基。 慎圣人。 愚而自专事不治。 主忌苟胜。 群臣莫谏必逢灾。 论臣过。 反其施。 尊主安国尚贤义。 拒谏饰非。 愚而上同国必祸。 曷谓罢。 国多私。 比周还主党与施。 远贤。 近谗。 忠臣蔽塞主势移。 曷谓贤。 明君臣。 上能尊主爱下民。 主诚听之。 天下为一四海宾。 主之孽。 谗人达。 贤能遁逃国乃蹷。 愚以重愚。 暗以重暗成为桀。 世之灾。 妬贤能。 飞廉知政任恶来。 卑其志意。 大其园囿高其台。 武王怒。 师牧野。 纣卒易乡启乃下。 武王善之。 封之于宋立其祖。 世之衰。 谗人归。 比干见刳箕子累。 武王诛之。 吕尚招麾殷民怀。 世之祸。 恶贤士。 子胥见杀百里徒。 穆公得之。 强配五伯六卿施。 世之愚。 恶大儒。 逆斥不通孔子拘。 展禽三绌。 春申道缀基毕输。 请牧基。 贤者思。 尧在万世如见之。 谗人罔极。 险陂倾侧此之疑。 基必施。 辩贤罢。 文武之道同伏戏。 由之者治。 不由者乱何疑为。 凡成相。 辩法方。 至治之极复后王。 慎墨季惠。 百家之说诚不祥。 治复一。 脩之吉。 君子执之心如结。 众人贰之。 谗夫弃之形是诘。 水至平。 端不倾。 心术如此象圣人。 □而有势。 直而用抴必参天。 世无王。 穷贤良。 暴人刍豢仁人糟糠。 礼乐灭息。 圣人隐伏墨术行。 治之经。 礼与刑。 君子以脩百姓宁。 明德慎罚。 国家既治四海平。 治之志。 后势富。 君子诚之好以待。 处之敦固。 有深藏之能远思。 思乃精。 志之荣。 好而一之神以诚。 精神相反。 一而不贰为圣人。 治之道。 美不老。 君子由佼以好。 下以教诲子弟。 上以事祖考。 成相竭。 辞不蹷。 君子道之顺以达。 宗其贤良辩其殃孽□□□。 请成相。 道圣王。 尧舜尚贤身辞让。 许由善卷。 重义轻利行显明。 尧让贤。 以为民。 氾利兼爱德施均。 辩治上下。 贵贱有等明君臣。 尧授能。 舜遇时。 尚贤推德天下治。 虽有贤圣。 适不遇世孰知之。 尧不德。 舜不辞。 妻以二女任以事。 大人哉舜。 南面而立万物备。 舜授禹以天下。 尚德推贤不失序。 外不避仇。 内不阿亲贤者予。 禹劳心力。 尧有德。 干戈不用三苗服。 举舜甽畝。 任之天下身休息。 得后稷。 五谷殖。 夔为乐正鸟兽服。 契为司徒。 民知孝尊弟有德。 禹有功。 抑下鸿。 辟除民害逐共工。 北决九河。 通十二渚疏三江。 禹傅土。 平天下。 躬亲为民行劳苦。 得益皋陶。 横革直成为辅。 契玄王。 生昭明。 居于砥石迁于商。 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 天乙汤。 论举当。 身让卞随举牟光。 □□□□道古贤圣基必张。 □□愿陈辞。 世乱恶善不此治。 隐讳疾贤。 良由姦诈鲜无灾。 患难哉阪为先圣知不用愚者谋。 前车已覆。 后未知更何觉时。 不觉悟。 不知苦。 迷惑失指易上下。 忠不上达。 蒙掩耳目塞门户。 门户塞。 大迷惑。 悖乱昏莫不终极。 是非反易。 比周期上恶正直。 正直恶。 心无度。 邪枉辟回失道途。 已无邮人我独自美岂无故。 不知戒。 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 谗夫多进。 反复言语生诈态。 人之态。 不如备。 争宠疾贤利恶忌。 妬功毁贤。 下敛党与上蔽匿。 上壅蔽。 失辅势。 任用谗夫不能制。 郭公长父之难。 厉王流于彘。 周幽厉。 所以败。 不听规谏忠是害。 嗟我何人。 独不遇时当乱世。 欲对衷言不从。 恐为子胥身离凶。 进谏不听。 刭而独鹿弃之江。 观往事。 以自戒。 治乱是非亦可识。 □□□□托于成相以喻意。 请成相。 言治方。 君论有五约以明。 君谨守之。 下皆平正国乃昌。 臣下职。 莫游食。 务本节用財无极。 事业听上。 莫得相使一民力。 守其职。 足衣食。 厚薄有等明爵服。 利往卬上。 莫得擅与孰私得。 君法明。 论有常。 表仪既设民知方。 进退有律。 莫得贵贱孰私王。 君法仪。 禁不为。 莫不说教名不移。 脩之者荣。 离之者辱孰它师。 刑称陈。 守其银。 下不得用轻私门。 罪祸有律。 莫得轻重威不分。 请牧祺。 用有基。 主好论议必善谋。 五听循领。 莫不理续主执持。 听之经。 明其请。 参伍明谨施赏刑。 显者必得隐者复显民反诚。 言有节。 稽其实。 信诞以分赏罚必。 下不欺上。 皆以情言明若日。 上通利。 隐远至。 观法不法见不视。 耳目既显。 吏敬法令莫敢恣。 君教出。 行有律。 吏谨将之无敌铍滑。 下不私请。 各以所宜舍巧拙。 臣谨脩。 君制变。 公察善思论不乱。 以治天下。 后世法之成律贯。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王曰:“夫风始安生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飏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抵华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衡,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幢,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人状,直惨凄惏栗,清凉增欷。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王曰:“善哉论事!夫庶人之风,岂可闻乎?”宋玉对曰:“夫庶人之风,塕然起于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郁烦冤,冲孔袭门。动沙堁,吹死灰,骇溷浊,扬腐余,邪薄入瓮牖,至于室庐。故其风中人状,直憞溷郁邑,殴温致湿,中心惨怛,生病造热。中唇为胗,得目为篾,啖齰嗽获,死生不卒。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
写人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玉寝,果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玉异之。明日,以白王。王曰:“其梦若何?”玉对曰:“晡夕之后,精神恍忽,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目色仿佛,乍若有记:见一妇人,状甚奇异。寐而梦之,寤不自识;罔兮不乐,怅然失志。于是抚心定气,复见所梦。”王曰:“状何如也?”玉曰:“茂矣美矣,诸好备矣。盛矣丽矣,难测究矣。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瑰姿玮态,不可胜赞。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貌横生:晔兮如华,温乎如莹。五色并驰,不可殚形。详而视之,夺人目精。其盛饰也,则罗纨绮绩盛文章,极服妙采照万方。振绣衣,被袿裳,秾不短,纤不长,步裔裔兮曜殿堂,忽兮改容,婉若游龙乘云翔。嫷披服,侻薄装,沐兰泽,含若芳。性合适,宜侍旁,顺序卑,调心肠。”王曰:“若此盛矣,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 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披华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奋翼。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近之既妖,远之有望,骨法多奇,应君之相,视之盈目,孰者克尚。私心独悦,乐之无量;交希恩疏,不可尽畅。他人莫睹,王览其状。其状峨峨,何可极言。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湿润之玉颜。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视。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地其若丹。素质干之实兮,志解泰而体闲。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宜高殿以广意兮,翼故纵而绰宽。动雾以徐步兮,拂声之珊珊。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奋长袖以正衽兮,立踯躅而不安。澹清静其兮,性沉详而不烦。时容与以微动兮,志未可乎得原。意似近而既远兮,若将来而复旋。褰余而请御兮,愿尽心之。怀贞亮之清兮,卒与我兮相难。陈嘉辞而云对兮,吐芬芳其若兰。精交接以来往兮,心凯康以乐欢。神独亨而未结兮,魂茕茕以无端。含然诺其不分兮,扬音而哀叹!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 于是摇佩饰,鸣玉鸾;奁衣服,敛容颜;顾女师,命太傅。欢情未接,将辞而去;迁延引身,不可亲附。似逝未行,中若相首;目略微眄,精采相授。志态横出,不可胜记。意离未绝,神心怖覆;礼不遑讫,辞不及究;愿假须臾,神女称遽。徊肠伤气,颠倒失据,黯然而暝,忽不知处。情独私怀,谁者可语?惆怅垂涕,求之至曙。
写人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古文观止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遂假道于陈,以聘于楚。火朝觌矣,道茀不可行也。侯不在疆,司空不视涂,泽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积,场功未毕,道无列树,垦田若艺,膳宰不置饩,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旅舍。民将筑台于夏氏。及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宾不见。 单子归,告王曰:“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王曰:“何故?”对曰:“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其时儆曰:“收而场功,待而畚梮,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今陈国火朝觌矣,而道路若塞,野场若弃,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 “《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不夺民时,不蔑民功。有优无匮,有逸无罢。国有班事,县有序民。’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 “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候人为导,卿出郊劳,门尹除门,宗祝执祀,司里授馆,司徒具徒,司空视途,司寇诘奸,虞人入材,甸人积薪,火师监燎,水师监濯,膳宰致饔,廪人献饩,司马陈刍,工人展车,百官以物至,宾入如归。是故小大莫不怀爱。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至于王吏,则皆官正莅事,上卿监之。若王巡守,则君亲监之。’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为过宾于陈,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赏善而罚淫,故凡我造国,无从非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今陈侯不念胤续之常,弃其伉俪妃嫔,而帅其卿佐以淫于夏氏,不亦嫔姓矣乎?陈,我大姬之后也。弃衮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简彝乎?是又犯先王之令也。 “昔先王之教,懋帅其德也,犹恐殒越。若废其教而弃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将何以守国?居大国之 ,而无此四者,其能久乎?” 六年,单子如楚。八年,陈侯杀于夏氏。九年,楚子入陈。
古文观止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