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先秦古诗是指战国时期以前的中国诗歌作品,包括《诗经》、《楚辞》、《离骚》等。这些古诗多以叙事、描写自然景色、抒发情感为主题,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表现出浓郁的民间文化特色。 《诗经》是先秦古诗中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305篇诗歌,内容涉及宗庙祭祀、政治、战争、爱情等方面,反映了周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楚辞》则以楚国文化为主要背景,以自然景物为表现手段,反映了楚国人民对自然、爱情、战争、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离骚》则是屈原的代表作品,以抒发自己的愁苦、爱国情怀为主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鲁共公择言

先秦    佚名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敖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以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称善相属。

古文观止

伐檀

先秦    佚名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诗经古诗三百首

摽有梅

先秦    佚名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诗经

庄辛论幸臣

先秦    佚名

“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俛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铅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夫雀其小者也,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府噣(鱼卷)鲤,仰啮陵衡,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修其碆卢,治其矰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被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夫黄鹄其小者也,蔡灵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穣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古文观止

曾子易箦

先秦    佚名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哲理古文观止

襄王不许请隧

先秦    佚名

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王弗许,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馀,以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以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害。先王岂有赖焉?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以供给神祇而已,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亦唯是死生之服物采章,以临长百姓而轻重布之,王何异之有?” “今天降祸灾於周室,余一人仅亦守府,又不佞以勤叔父,而班先王之大物以赏私德,其叔父实应且憎,以非余一人,余一人岂敢有爱也?先民有言曰:‘改玉改行。’叔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以创制天下,自显庸也,而缩取备物,以镇抚百姓,余一人其流辟於裔土,何辞之有与?若犹是姬姓也,尚将列为公侯,以复先王之职,大物其未可改也。叔父其茂昭明德,物将自至,余何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若不然,叔父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文公遂不敢请,受地而还。

古文观止

成相杂辞

先秦    佚名

请成相。 世之殃。 愚暗愚暗堕贤良。 人主无贤。 如瞽无相何伥伥。 请布基。 慎圣人。 愚而自专事不治。 主忌苟胜。 群臣莫谏必逢灾。 论臣过。 反其施。 尊主安国尚贤义。 拒谏饰非。 愚而上同国必祸。 曷谓罢。 国多私。 比周还主党与施。 远贤。 近谗。 忠臣蔽塞主势移。 曷谓贤。 明君臣。 上能尊主爱下民。 主诚听之。 天下为一四海宾。 主之孽。 谗人达。 贤能遁逃国乃蹷。 愚以重愚。 暗以重暗成为桀。 世之灾。 妬贤能。 飞廉知政任恶来。 卑其志意。 大其园囿高其台。 武王怒。 师牧野。 纣卒易乡启乃下。 武王善之。 封之于宋立其祖。 世之衰。 谗人归。 比干见刳箕子累。 武王诛之。 吕尚招麾殷民怀。 世之祸。 恶贤士。 子胥见杀百里徒。 穆公得之。 强配五伯六卿施。 世之愚。 恶大儒。 逆斥不通孔子拘。 展禽三绌。 春申道缀基毕输。 请牧基。 贤者思。 尧在万世如见之。 谗人罔极。 险陂倾侧此之疑。 基必施。 辩贤罢。 文武之道同伏戏。 由之者治。 不由者乱何疑为。 凡成相。 辩法方。 至治之极复后王。 慎墨季惠。 百家之说诚不祥。 治复一。 脩之吉。 君子执之心如结。 众人贰之。 谗夫弃之形是诘。 水至平。 端不倾。 心术如此象圣人。 □而有势。 直而用抴必参天。 世无王。 穷贤良。 暴人刍豢仁人糟糠。 礼乐灭息。 圣人隐伏墨术行。 治之经。 礼与刑。 君子以脩百姓宁。 明德慎罚。 国家既治四海平。 治之志。 后势富。 君子诚之好以待。 处之敦固。 有深藏之能远思。 思乃精。 志之荣。 好而一之神以诚。 精神相反。 一而不贰为圣人。 治之道。 美不老。 君子由佼以好。 下以教诲子弟。 上以事祖考。 成相竭。 辞不蹷。 君子道之顺以达。 宗其贤良辩其殃孽□□□。 请成相。 道圣王。 尧舜尚贤身辞让。 许由善卷。 重义轻利行显明。 尧让贤。 以为民。 氾利兼爱德施均。 辩治上下。 贵贱有等明君臣。 尧授能。 舜遇时。 尚贤推德天下治。 虽有贤圣。 适不遇世孰知之。 尧不德。 舜不辞。 妻以二女任以事。 大人哉舜。 南面而立万物备。 舜授禹以天下。 尚德推贤不失序。 外不避仇。 内不阿亲贤者予。 禹劳心力。 尧有德。 干戈不用三苗服。 举舜甽畝。 任之天下身休息。 得后稷。 五谷殖。 夔为乐正鸟兽服。 契为司徒。 民知孝尊弟有德。 禹有功。 抑下鸿。 辟除民害逐共工。 北决九河。 通十二渚疏三江。 禹傅土。 平天下。 躬亲为民行劳苦。 得益皋陶。 横革直成为辅。 契玄王。 生昭明。 居于砥石迁于商。 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 天乙汤。 论举当。 身让卞随举牟光。 □□□□道古贤圣基必张。 □□愿陈辞。 世乱恶善不此治。 隐讳疾贤。 良由姦诈鲜无灾。 患难哉阪为先圣知不用愚者谋。 前车已覆。 后未知更何觉时。 不觉悟。 不知苦。 迷惑失指易上下。 忠不上达。 蒙掩耳目塞门户。 门户塞。 大迷惑。 悖乱昏莫不终极。 是非反易。 比周期上恶正直。 正直恶。 心无度。 邪枉辟回失道途。 已无邮人我独自美岂无故。 不知戒。 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 谗夫多进。 反复言语生诈态。 人之态。 不如备。 争宠疾贤利恶忌。 妬功毁贤。 下敛党与上蔽匿。 上壅蔽。 失辅势。 任用谗夫不能制。 郭公长父之难。 厉王流于彘。 周幽厉。 所以败。 不听规谏忠是害。 嗟我何人。 独不遇时当乱世。 欲对衷言不从。 恐为子胥身离凶。 进谏不听。 刭而独鹿弃之江。 观往事。 以自戒。 治乱是非亦可识。 □□□□托于成相以喻意。 请成相。 言治方。 君论有五约以明。 君谨守之。 下皆平正国乃昌。 臣下职。 莫游食。 务本节用財无极。 事业听上。 莫得相使一民力。 守其职。 足衣食。 厚薄有等明爵服。 利往卬上。 莫得擅与孰私得。 君法明。 论有常。 表仪既设民知方。 进退有律。 莫得贵贱孰私王。 君法仪。 禁不为。 莫不说教名不移。 脩之者荣。 离之者辱孰它师。 刑称陈。 守其银。 下不得用轻私门。 罪祸有律。 莫得轻重威不分。 请牧祺。 用有基。 主好论议必善谋。 五听循领。 莫不理续主执持。 听之经。 明其请。 参伍明谨施赏刑。 显者必得隐者复显民反诚。 言有节。 稽其实。 信诞以分赏罚必。 下不欺上。 皆以情言明若日。 上通利。 隐远至。 观法不法见不视。 耳目既显。 吏敬法令莫敢恣。 君教出。 行有律。 吏谨将之无敌铍滑。 下不私请。 各以所宜舍巧拙。 臣谨脩。 君制变。 公察善思论不乱。 以治天下。 后世法之成律贯。

公子重耳对秦客

先秦    佚名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 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古文观止写人

父善游

先秦    吕不韦 撰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单子知陈必亡

先秦    佚名

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遂假道于陈,以聘于楚。火朝觌矣,道茀不可行也。侯不在疆,司空不视涂,泽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积,场功未毕,道无列树,垦田若艺,膳宰不置饩,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旅舍。民将筑台于夏氏。及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宾不见。 单子归,告王曰:“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王曰:“何故?”对曰:“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其时儆曰:“收而场功,待而畚梮,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今陈国火朝觌矣,而道路若塞,野场若弃,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 “《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不夺民时,不蔑民功。有优无匮,有逸无罢。国有班事,县有序民。’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 “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候人为导,卿出郊劳,门尹除门,宗祝执祀,司里授馆,司徒具徒,司空视途,司寇诘奸,虞人入材,甸人积薪,火师监燎,水师监濯,膳宰致饔,廪人献饩,司马陈刍,工人展车,百官以物至,宾入如归。是故小大莫不怀爱。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至于王吏,则皆官正莅事,上卿监之。若王巡守,则君亲监之。’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为过宾于陈,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赏善而罚淫,故凡我造国,无从非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今陈侯不念胤续之常,弃其伉俪妃嫔,而帅其卿佐以淫于夏氏,不亦嫔姓矣乎?陈,我大姬之后也。弃衮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简彝乎?是又犯先王之令也。 “昔先王之教,懋帅其德也,犹恐殒越。若废其教而弃其制,蔑其官而犯其令,将何以守国?居大国之 ,而无此四者,其能久乎?” 六年,单子如楚。八年,陈侯杀于夏氏。九年,楚子入陈。

古文观止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