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通:悯)
译文及注释:
宋代有一个人,看到自己的庄稼没有长好,就把它拔了回家。他说:“今天我生病了!我帮助庄稼长大了!”他的儿子跑去看,发现庄稼已经枯萎了。天下之不帮助庄稼长大的人很少。那些认为没有用而放弃的人,就像不锄草的人一样;那些帮助庄稼长大的人,就像拔苗的人一样,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伤害了庄稼。
注释:
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闵指怜悯、同情。苗指幼苗。揠之指拔掉一部分幼苗。
芒芒然归:形容揠苗者的神态。
病矣:指揠苗者的行为是错误的。
助苗长矣:指应该给予幼苗适当的帮助,让它们茁壮成长。
槁矣:指幼苗因为被揠掉一部分而枯萎。
耘苗者:指给幼苗除草、松土等的人。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指揠苗者的行为不仅没有帮助幼苗生长,反而对它们造成了伤害。
译文及注释详情»
启示:
这篇寓言告诫我们,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而纯靠主观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贸然行动,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事与愿违。因此,我们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做好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此外,寓言还强调了一个重要道理:"欲速则不达"。也就是说,我们在做事情时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否则,即使我们有善良的愿望和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会适得其反。
因此,人们在面对生活、工作、学习等各种问题时,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去行动。只有坚持以客观规律为准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做好事情,实现自己的目标。
启示详情»
故事: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非常关心自己田里的禾苗,总是希望看到它们茁壮成长。可是,他发现这些禾苗没有长高反而还凋零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一直忙碌着,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认为如果他把禾苗拔得更高,它们就能更快地生长。于是他立刻跑到田间,开始拔起每一株禾苗,一直拔到太阳落山。虽然他累得满头大汗,但他兴奋地说:“今天我真的做了一件好事情,因为我的努力,禾苗们都长高了!”
回到家中,他很自豪地向儿子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可是,他的儿子却发现这些禾苗已经被他拔得面目全非,几乎都已枯死。于是,他问:“爸爸,你是怎么了?你把禾苗拔光了,它们怎么能长高呢?” 农夫惊讶地听着儿子的话,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不知道拔禾苗会导致它们死亡,他的好意竟然害了这些无辜的植物。从此,他认真反省自己,学会了正确地照顾农作物,让它们健康成长。
故事详情»
译文及注释: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春秋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注释:这位春秋时期的宋国人因为担心自己种植的禾苗长不高,误以为将其往上拉可以促进其生长,从而使禾苗遭到伤害。
他儿子小步奔去看那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
注释:这位宋国人的儿子前去查看禾苗,结果发现由于父亲的错误做法,所有的禾苗都已经死亡。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
注释:这句话是说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希望他们种植的作物长得太慢。
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注释:这句话意味着认为禾苗长得无用而不予关注的人与不愿意给禾苗除草的懒汉有相同的错误观念。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这句话是告诫人们不要妄自干涉植物的自然生长过程,否则会适得其反。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