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拼音译文赏析

  • chán
  • [
    táng
    ]
    shāng
    yǐn
  • běn
    gāo
    nán
    bǎo
    láo
    hèn
    feì
    shēng
    gēng
    shū
    duàn
    shù
    qíng
  • báo
    huàn
    gěng
    yóu
    fàn
    yuán
    píng
    fán
    jūn
    zuì
    xiāng
    jǐng
    jiā
    qīng

原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及注释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原本以为高声唱歌可以满足内心的渴望,但是却徒劳无功,只能感到无尽的懊恼和失望。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到了深夜,鸟声渐渐稀少,仿佛要断绝一般,而一棵碧绿的树却毫不在意。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身处官场,虽然职位微薄,但是仍然在其中漂泊;故乡的荒芜已经平息。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希望你能够多加提醒和警醒,而我也会保持家庭的清白和纯洁。
注释:
本以高难饱:原本以高深的音乐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徒劳恨费声:却发现自己白费了声音,没有得到满足。

五更疏欲断:到了深夜,寂静无声,心情更加孤寂。

一树碧无情:窗外的一棵树,虽然美丽,但是却没有任何情感。

薄宦梗犹泛:即使身处官场,也像浮萍一样漂泊不定。

故园芜已平:故乡的荒芜已经平息,没有了曾经的繁华。

烦君最相警:希望你能够提醒我,让我不要迷失自己。

我亦举家清:我也希望自己的家庭清白无暇。


译文及注释详情»


解释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蝉在高树上生活的困境,以及诗人对自己处境与蝉相似的感悟。蝉因为栖息在高处,难以觅食,虽然它自认为清高,声声含恨哀鸣,却无济于事,依然活在贫困中。蝉的鸣叫声最终也快要断绝了,而树木依旧苍翠,不为蝉的悲鸣所动,这暗示了生活的残酷和无情。 诗人通过描写蝉的遭遇,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小官的困境,他处处漂流,无法安置自己的脚步。家乡的田野已经被荒草所覆盖,这强调了生活贫困和无望的现实。诗人把蝉视为自己的榜样,鼓励自己要坚持自己的操守,保持廉洁的品格,这也是诗人希望自己能够改变困境,重返故土的心声。 整首诗意深意刻,通过对蝉的寓言化表述,将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与对生活的理解融为一体,从而唤起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解释详情»


句解
商隐摆脱困境的,但他们却无动于衷,这一幕与蝉鸣树木碧绿形成了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苦无助。在这里,蝉和树木的形象都是诗人心中的寓言,一方面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失望,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夏蝉的悲鸣和树木的冷漠,反映出诗人自身的处境和内心感受,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在语言上,李商隐巧妙地借用了寓言化的手法,使得诗歌不仅具有绘画般的形象感受,同时也具有深沉的情感和启示性的思考。 句解详情»


评解
李商隐的这首《夏蝉》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咏物诗。本诗通过描写夏日中蝉的悲鸣,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困境的愤怒和对世事无常的感叹。总体而言,本诗的特点是意境深刻、悲壮感人,善于将人类情感与其他生命形式相互映射。 全诗由两部分组成,前四句写夏蝉,后四句则转而自写。此起彼伏的蝉鸣声不仅扣人心弦,而且表现出作为一种寄生虫的蝉的孤独和无助,又可以推而广之,代表了所有的故国沦陷者。当蝉的唤声渐行渐远,仿佛“五更疏欲断”,却毫无回应,“一树碧无情”时,作者也不禁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体会到外界的冷漠与无情。在这里,蝉变成了作者的自我寓言,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哀愁和落寞。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诗中并没有太多地谴责或者痛斥,反而透过夏蝉的哀鸣之声以及树木的荒芜之景,展现出作者的无奈和沉默。面对生命中的苦难和挫折,作者用极为含蓄的方式表达出了自己深沉的感情,同时也不忘记提醒读者关注生命的存在和价值,这种微妙的表达手法令人感慨良多。 总之,李商隐的《夏蝉》以夏蝉的哀鸣为线索,阐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哀思,在表现技法上寓意深远、富有启示性,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 评解详情»


创作背景
李商隐、官秘书省、诗、仕途不顺 【创作背景】 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花间派”的代表之一。他的诗歌充满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厚重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笔。其中,他的《无题》一诗,尤其被广泛传诵。 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如愿,处境逐渐每况愈下。然而,即便在困苦潦倒时期,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清高之志,不愿妥协自己的信仰。这就是《无题》这首诗的背景。 在这首诗中,李商隐借助鸟儿的形象,表达出心中的苦闷和无奈。他身处高枝之上,虽然风光无限,但内心却难以得到真正的满足。他的声音无人问津,即使鸣叫也变得疏落,仿佛被世人所遗忘。他将自己比作桃梗漂流不定,家园则是荒芜杂草丛生。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此时,他需要的是那些鸟儿的警醒,让他能够认识到时间的流逝和自身境况的不易。他发出了这样的呼唤,“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这些深情的话语,表达出了李商隐内心深处的苦闷之情及其坚持清高的精神。 总之,李商隐在这首《无题》中,以鸟儿为喻,表达了自己坚守清高之志的态度。这种“鸟系作者”的写作风格,也为中国古代诗歌注入了新的历史文化内涵。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注释: 1. 高枝:指鸟类栖息的高处。 2. 悲鸣:形容鸟类哀怨、凄惋的叫声。 3. 五更:传统时间单位,即天亮前一两个时辰。 4. 疏落:指稀疏、不密集。 5. 毫不动情:指万物依然如故,没有受到声音的影响。 6. 官职卑下:指诗人的地位低微。 7. 桃梗:桃树的花梗,比喻无定所的流浪者。 8. 杂草:指被荒废的家园长期没有整治而自然生长的植物。 9. 长平:指一片平坦、广阔的地区,暗示家园早已荒芜没有了往日的风光。 10. 警醒:提醒、唤醒。指鸟类的鸣叫让诗人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和自身身处境况的不易。 11. 一贫如洗:形容极度贫困,一无所有。 12. 全家水一样清:比喻家中所剩无几,一无所有。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商隐简介
唐朝 诗人李商隐的照片

李商隐(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晚唐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代表作品如《锦瑟》《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乐游《嫦娥》原》《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