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
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
訾黄其何不徕下。
译文及注释: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日出和日落都是平静的,但时代不同于人类。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我不能与四季相同。
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
我停留在像四海一样的池塘,看着周围的景象,我在想什么呢?
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
我知道我的乐趣,我独自享受六龙的音乐,这种音乐让我的心灵感到愉悦。
訾黄其何不徕下。
为什么不向下去呢?
注释:
日出入安穷:指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间很稳定,不会改变。
时世不与人同:指时代变迁,人的命运也会随之改变。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指作者不受季节的影响,心境不随季节变化。
泊如四海之池:指作者的心境像是四海之中的一池静水,不受外界的干扰。
遍观是邪谓何?:指作者看遍了世间的一切,却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邪恶。
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指作者知道自己的快乐在于听六龙的音乐,这种音乐能够使他的心境平静。
訾黄其何不徕下:指作者想要像黄帝一样,能够探究更深层次的道理。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日出入》是一首祭祀日神的诗歌,作者不详。诗中通过描绘太阳的升起和落山,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这种表达让当时的汉武帝产生了要求成仙、乘龙上天的想法。诗歌采用朴实的文辞,表现出人们悠远的思维,思致奇崛,富有异想天开的特点。诗情在表现人类生命短暂的同时,也展现了宇宙无穷的深沉思考,将人寿有尽的慨叹和对宇宙的探究结合在一起,赋予这首抒情诗以哲理意味。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读来令人产生思索和共鸣,是一篇值得品味的佳作。
简析详情»
赏析:
《日出入》是一首祭祀日神的诗歌,它以平易近人的文辞表现了人们的悠远思维,自然奇妙,意象新颖。诗歌从太阳每天升起到落山,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此为人们对于生命的慨叹。汉武帝由此产生了追求成仙、乘龙上天的想法。在屈原所著的《东君》中也有驾驭巨龙的豪侠日神形象,随着光彩夺目的辞藻和奇妙的幻想,足以令后世文豪感叹不已。司马相如等儒士虽才华横溢,却也自知在描写日神方面无法与屈原媲美。因此,《日出入》在表现日神时没有做任何描摹,而是通过描述人们祭祀日神时的思绪来表达他们的深情示意:“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第一句通过讲述太阳的运行来启发读者哲学思考,第二句则营造了一种悲怅的氛围,抒发人们对于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的感慨。紧接着,“故春非我春”四句则表现了一个富有哲理意味的奇妙思想。诗人提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与人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问题,而后又引发思考:人类生命虽然短暂,春夏秋冬四季却历久弥新,这种“非我”感受令人深思。此时,人的境界得到了开阔,也是觉醒的开始,这些奇妙的语言蕴含着宇宙所散发出的信息,让人不得不为之震撼。整首诗通过引导读者哲学思考,表现出人们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感慨,从而达到了一种思维上的颠覆和启迪。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汉武帝创作的《郊祀歌》中的一部分,是该歌的十九首之一,用于祭拜日神。在汉武帝时期,皇帝对神仙不死之说深信不疑,因此他采用了司马相如等文人群体的创作并命令李延年负责协律制作《郊祀歌》,以祭祀天地诸神。据《汉书?礼乐志》所述,《郊祀歌》不仅被用于进行郊祀,还被用于巡游或求仙路上的祥瑞歌。而《日出入》这首诗可能是汉武帝本人创作的,因为学者从其中使用的第一人称直接对话性的语句中推测出来。总之,《日出入》是一首与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紧密相关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皇帝的信仰和活动。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太阳每天早上升起,晚上落下,循环往复没有穷尽的时候。世间的事物在不断发展,而人的生命却很短促,与世间的永恒存在不同。四季的更迭交替不依靠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春并非我想要的春,夏并非我想象中的夏,秋并非我期盼的秋,冬并非我中意的冬。
【注释】:太阳:指天体运动的中心星球,每天自东方升起,自西方落下。四季的更迭:指春夏秋冬的轮换。不依靠人的意志为转移:指季节的交替不受人类控制和干预。春夏秋冬:指一年四季的轮换。
宇宙之大好比四海的水一样,没有尽头,而人生短促,好比一个小池。看遍了这些事实,应该怎么办呢?
【注释】:宇宙:指包括天体、物质、能量等在内的浩瀚空间。四海的水:比喻宇宙的广阔无垠。小池:指人类的短暂寿命。
我了解怎样才能快乐,只有爱好六龙,驾驭六龙上天,才合我的心意。我期盼乘黄能够从天而降,把我带上仙界。
【注释】:六龙:指古代传说中的六条龙,比喻具有强大能力和魅力的人或事物。黄:神话中的一种传说中的“道士”,掌握很高深的法术。仙界:神话中的仙境。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