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译文及注释:
孟冬寒气到来,北风吹得树叶哆嗦。
忧愁烦恼多,知道夜晚漫长。
仰望天空,群星闪烁排列。
三五月圆满,四五月缺蟾兔。
客人从远方来,留下一封书信。
信中说长久思念,也说长时间分别。
将书放在怀里,三年字迹不褪。
只因怕你不了解我的心思。
注释:
孟冬:农历十一月,冬季的开始。
寒气:寒冷的气息。
北风:来自北方的寒冷风。
栗:颤抖,寒冷的感觉。
愁多:忧愁的事情很多。
知夜长:知道夜晚很长。
仰观:抬头看。
众星列:星星排列。
三五明月满:三五日的明月圆满。
四五蟾兔缺:四五日的月亮有缺陷,指月相不圆。
客:来访的人。
遗我一书札:留下一封书信给我。
长相思:长时间思念。
久离别:长时间分别。
置书怀袖中:把书信放在怀里。
三岁字不灭:三年来字迹没有消失。
一心抱区区:心中怀着微小的希望。
惧君不识察:担心你不了解我的心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的诗篇,作者佚名。主人公已经孤独地熬过了春、夏、秋三季,孟冬来临时她倍感无助。她对于季节迁移和气候变化异常敏感,寒气袭来时,她却期待着迎接丈夫的归来。在这个寒冬的夜晚,夜长成为了主人公最让她情感煎熬的事。她的愁苦多到连夜也无法让她遗忘,这种悲痛和孤独感就像天上众星密密麻麻,使她无法入眠。
整首诗描绘出了一个深陷孤独与思念之中的女子。她的生活无从寄托,只有等待着一份期盼,渴望丈夫的回归。主人公通过季节和天气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将季节的迁移与自身的思绪交织在一起。整首诗简洁明了,用寥寥数语道出了主人公的悲伤。在文字的抒发上,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寒气”拟人化,让其更加强烈地刻画出主人公的内心痛苦。同时,在“愁多知夜长”一句中,忧愁和孤寂之情深深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同身受主人公的心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反映了一个女子在孤独、无助、思念中的煎熬。她深深地渴望着丈夫的归来,从季节和天气的变化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诗歌。
赏析详情»
鉴赏:
此篇鉴赏分析的是一首古诗,共二十句,支、微韵通押,一韵到底。诗分五节,每节四句,层次分明。其中最大问题在于“游子”与“良人”是同一人还是不同的人,以及主人公“我”是男是女,以及这首诗是否怨诗。
首先,对于第一个问题,即“游子”与“良人”是否同一人,佚名的诗几乎没有明确的表述,因此历代论者对此看法不一。但从文学语境和时代背景来看,“游子”和“良人”应当是同一个人,因为这两个词在古代多有互换使用的情况。
接着,关于主人公“我”是男是女的问题,可以从诗中的抒情口吻和情感体验来判断。通过全诗的描写,能够看出这位“我”的感情是非常深沉的,有着强烈的离愁别绪,因此推断这位主人公应该是女性。
最后,对于这首诗是否是怨诗的问题,其实很难肯定。虽然“游子无寒衣”句表现出主人公对“游子”有同情之心,但是下文对良人又似乎怨其不归,这点就难以解释。因此,一些学者认为这首诗只能把“游子”看成虚笔,认为主人公的情感更多地是“感伤”而非“怨”。
综合来看,佚名的这首古诗在构思上十分精巧,用支、微韵通押的手法使整个诗章既朴实自然又富有韵味,描写了主人公深沉的离愁别绪,让读者感到悲凉而又温馨。这样的表达方式符合当代文学的审美趋势,因而被收录在《古诗十九首》之中,成为经典之作。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农历十月,寒气逼人,呼啸的北风多么凛冽。满怀愁思,夜晚更觉漫长,抬头仰望天上罗列的星星。十五月圆,二十月缺。有客人从远地来,带给我一封信函。信中先说他常常想念着我,后面又说已经分离很久了。把信收藏在怀袖里,至今已过三年字迹仍不曾磨灭。我一心一意爱着你,只怕你不懂得这一切。
注释:
1. 农历十月:传统农历中的10月,大约对应现在的11月左右。
2. 寒气逼人:寒冷的气息非常强烈,让人感到不舒服。
3. 呼啸的北风:指刮向南方的寒冷风。
4. 凛冽:形容寒冷刺骨。
5. 满怀愁思:内心充满了忧伤和思念。
6. 夜晚更觉漫长:夜晚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7. 罗列:排列,摆放。
8. 十五月圆,二十月缺:指农历十五日是月圆之时,二十日则已经缺了一半。
9. 客人:指来自远方的人。
10. 信函:信件。
11. 分离很久了:两人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见面了。
12. 怀袖:内衣口袋。
13. 字迹不曾磨灭:信封上的字迹至今仍然清晰可见。
14. 一心一意:全心全意。
15. 只怕你不懂得这一切:担心对方无法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感。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