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译文及注释:
寒冷的阳光萧萧地照在锁着的窗户上。梧桐树应该会恨夜晚的霜冻。在饮酒之余更喜欢品尝苦涩的茶,醉酒后偏爱瑞脑香的梦境。秋天已经过去,但白天依然长。仲宣感到远离家乡更加凄凉。不如随意饮酒,不要辜负东篱菊花的黄色。
注释:
寒日萧萧:寒冷的阳光萧瑟不安。
上锁窗:窗户紧闭。
梧桐应恨夜来霜:梧桐树应该会讨厌夜晚的霜冻。
酒阑更喜团茶苦:在酒宴结束后,更喜欢喝苦茶。
梦断偏宜瑞脑香:醒来后,宜喝瑞脑香来清醒思维。
秋已尽,日犹长:秋天已经过去,但白天还是很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作者仲宣思念远方,更加感到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不如在酒宴上尽情畅饮。
莫负东篱菊蕊黄:不要辜负东篱的黄色菊花。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如梦令》是李清照在南渡后不久所作的一首秋夜怀乡之作,词中以秋日的凄凉、萧瑟为主题,描绘出作者怀念故乡与亲人,感慨世事无常的情感。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这首词进行赏析。
首先,这首词的主题是怀乡之情,表达了李清照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词的前两句“寒日梧桐深院锁清秋,萧萧莫向声中求”便直接表现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其中“寒日”、“萧萧”等词句,营造出了秋日的冷寂与孤寂,突显了作者心灵的空虚和孤独。在此基础上,作者借酒消愁,但悲痛仍旧难以排解,以至于在第二段的“宜”字部分,依然透出内心的凄凉。
其次,这首词的艺术手法非常独特,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词中,作者通过描写清寂的环境和寒落的梧桐等景物来反映出内心的凄苦之情。特别是第二句“琐窗上,恨风凄瑟,誓不教消瘦影”中所表现出的孤独和无助感,更是让人深感作者一腔孤勇的无奈。
最后,这首词的艺术价值非常高。它不仅从文学的角度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她内心的苦闷和孤独,展现了李清照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她才情非凡的艺术创作能力。因此,这首词被誉为是李清照晚年词作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李清照是中国北宋时期的女词人,以其细腻深刻的文学风格和才情广泛被人们传颂与赞美。她的词作品在古今中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中,以她的晚年词作更为特别,因为这些词中蕴含了她对人生和自身命运的漠然和无奈。而她晚年所作的这首《如梦令》就将这种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首词大约写于李清照南渡后不久,时间大约是公元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当时她的丈夫赵明诚正在江宁任知府。这首词写秋景,描绘了寒秋时节的凄凉,以及远离故园的惆怅之情。词中的“仲宣怀远”和“莫负东篱”两句,表达出了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心态和情感。
虽然关于这首词是否与李清照亡夫相关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茶苦梦断二语是暗寓作者的亡夫之痛,但无论如何,这首词深刻地表达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失望,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
李清照的晚年词作中展现出了一个女性在深夜中思考人生、回顾往事以及对未来的彷徨无措。这是一个历经沧桑岁月,早已经看透了世事的女性的真实写照。《如梦令》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风格,成为了李清照晚年词作的代表之一,为后世读者展示了李清照忧郁、深邃和细腻的情感世界。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深秋慘淡的陽光漸漸地照到鏤刻著花紋的窗子上,梧桐樹也應該怨恨夜晚來襲的寒霜。
注释:这句话描绘了深秋的萧瑟景象,阳光也变得暗淡无光,照在镂刻了花纹的窗户上,窗户的花纹透过阳光显得更加清晰明亮。同时,梧桐树也已经开始受到寒霜的侵袭,呈现出枯黄落叶的状况。
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龙涎香那沁人心脾的余香。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北宋齐州(今山东济南)人,宋朝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代表作品《如梦令》,《点绛唇》,《浣溪沙》,《菩萨蛮》,《醉花阴》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