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一首叙述卫文公生平事迹的史诗,表达了人民对于这位杰出领袖的赞美和敬仰之情。据资料显示,此诗作于卫文公的晚年或死后,属于追叙之作,反映了当时卫国政治风气的变迁和文化艺术的繁荣。
在卫懿公统治时期,卫国经历了混乱和动荡,懿公放纵荒淫,导致国内民心离散,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公元前660年,狄人攻卫,卫人士气低落,懿公不幸身亡,卫国陷入危局。幸好卫国遗民渡过黄河,得到了齐、宋等国的援助下才得以暂栖于漕邑。不久,戴公继位,但不久即去世,其弟卫文公经过毁立,执掌卫国事务,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国得以迁至楚丘,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卫文公接手卫国事务后,勤政爱民,措置得当,卫国日渐强盛。他不仅进行军事上的整顿和改革,还重视文化艺术方面的发展,注重农耕和商贸,推崇教育和学术,权衡利弊,任人唯贤。在他的治理下,卫国的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即三百乘,这足以证明他优秀的管理能力和卓越的领袖才干。尤其是在公元前642年,邢国与狄国发动联合进攻卫国,随后卫文公率领军队成功击退敌人,次年又一举讨伐邢国,可见他在文治武功方面十分出色。
因此,《楚丘》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勤政爱民、智慧过人的卫文公,表达了对于这位中兴之君的钦佩和敬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卫国历史变迁和政治风气的巨大变化,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英明领袖的信仰和热爱。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篇题为《楚丘》的诗篇,是一首颂扬卫文公的作品。作者佚名,诗中通过称颂卫文公的治理才能和智慧,表达对卫国日益强大和充满活力的赞美。
在古代,建造宫殿需要测量定向,而古人只能通过观察日星来确定南北方位,因此诗中提到“定星十月照空中,楚丘动土筑新宫。度量日影测方向,楚丘造房正开工”。这些叙述不仅描绘了建筑过程,也展现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古人的智慧与勤劳。
同时,这篇诗还反映了当时卫国的历史背景。当时,卫国兵败身亡,仅有不足千人的遗民渡过黄河,立戴公,卫国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陷入了动荡和分裂。随后,文公重新振作卫国,使其日渐强盛。诗中描述了“卫文公受命于危亡之际,兢兢业业励精图治”,表现出文公积极的治理态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此外,诗篇也展现出卫文公文治武功的特点,如:“栽种榛树和栗树,还有梓漆与椅桐。成材伐作琴瑟用”,这表明卫文公不仅在军事上有所建树,在文化艺术领域也有所贡献。
总之,《楚丘》是一首富有历史感和哲理性质的诗篇,通过对卫文公的赞美,表达了对中兴之君的敬佩和对卫国复兴的期待。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定星:指定时观察星象,用来测定时间。
十月:农历十月,即秋季。
楚丘:楚国的都城,也就是今天的荆州市。
动土:开始建筑。
筑新宫:建造新的宫殿或皇家住所。
度量:测量。这里指利用日影进行测量。
日影:太阳投在物体上的影子。
测方向:通过观察太阳影子确定方向。
造房:建造房屋。
栽种:种植。榛树、栗树、梓漆和椅桐都是常见的树种。
成材:成熟并适宜使用。
伐作:砍伐并加工。
琴瑟:古代的乐器,两者分别为弹拨乐器和弦乐器。
登临:爬高远望。
漕邑:指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这里可能指废墟所在的漕邑。
废墟:遗址或废墟。
望堂邑:朝向东边的一个城邑,可能也是当时的重要城镇。
山陵:山上的陵墓,通常是帝王贵族的安葬之地。
高冈:高耸的山岗。
田地:农田。
农桑: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指桑树。
求神占卜:使用神权力寻求未来的预示或吉凶判断。
很安康:非常健康或平安无事。
好雨:及时的、有利于农作物成长的雨水。
小倌人:车夫或驿站的小管家。
天睛:晴朗无云的天气。
赶车:尽快赶路或抵达目的地。
歇在桑田:歇息或逗留在农田之间。这里的桑田指种植桑树的田地。
劝农耕:鼓励农民耕作和种植。
正直有为人:诚实、勤奋并有成就的人。
内心充实:精神有所提升,感到满足。
深沉:思想深邃、沉着冷静。
良马三千多:形容他有很多好马。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