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经典的田园诗。作者佚名,但诗句却展现出了浓郁的生命力和自然气息。杨万里曾说过:“诗中要有生命,才是好诗。”这首诗便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
诗人描绘了一个初春的景象,通过雨后暖日和风,溪水盈盈,河岸上草绿花红,柳荫浓密等多种刻画手法,营造出明媚、和暖的氛围和生机勃勃的情景。这里的“律动”所指的是大自然万物的生长与变化,而在描写到牧童酣睡时,又将视角移向了人类,用“静”来形容这种淳朴自然的安宁和悠闲。这种时动时静的自然节奏和田园生活的情趣相结合,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美感。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不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对农民生活的讴歌,更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在杨万里看来,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而这首诗从简单的细节入手,展现出大自然的生命力和灵性,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也勾起了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综上所述,这首田园诗既诠释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良好向往,也展现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朴素的美感,充分表现了杨万里诗歌中“有生命”的观点。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人类对于自然和生命的尊重与关注的优秀篇章。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万里在绍熙三年(1192年)所作。当年,朝廷下令于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意在增加财政收入。但是,杨万里认为这种做法会导致民生困苦,于是上书谏阻,拒绝执行该命令,得罪了宰臣。由于此事,他被贬任为赣州知州,但他并未就职,请求改任祠禄官。最终,他获授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的职务。
然而,在八月份时,杨万里因病辞职回到吉水故里。自此,他再也没有出仕朝廷,并专注于文学创作。这首诗正是在他归途中所作,地点位于安徽泾县桑茶坑路上。
杨万里在这首诗中以简洁、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乡村风光:一座小桥横跨在清澈的溪水上,枝繁叶茂的梧桐树倒影在水面上;青山环抱,小径曲折,鸟儿欢唱,景色宜人。这样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乡村田园画面,通过杨万里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出了自然的神韵和人的淳朴,寄托了作者深情厚爱故乡的情感。
杨万里在创作诗歌时,往往以生动的场景、自然的景致为中心,蕴含着作者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小桥流水》不仅是一首具有浓郁江南风光特色的田园诗,更是一个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的生态乐章,充满了对生命、自然和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小溪的河槽水流上涨,岸边丛生绿油油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一个牧童躺在柳荫下,睡梦正甜。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注释:这是杨万里的诗《晴日》中的一段。其中的汉字译文如下:
1. 河槽(hécáo):河流的沟渠、河床。
2. 野草(yěcǎo):生长在野外的草,一般指未经人工栽培的草。
3. 绚丽(xuànlì):形容色彩艳丽、瑰丽多姿。
4. 牧童(mùtóng):放牛的少年。
5. 柳荫(liǔyīn):柳树的阴影。
6. 正甜(zhèngtián):形容味道鲜美、甜蜜可口。
7. 越走越远(yuè zǒu yuè yuǎn):牛不断向前走,直到吃到柳林的尽头。
杨万里的这首诗以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结合细腻的笔触和流畅的语言,展现了生命的美好与宁静。同时,诗中也体现出作者对于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的真切关注与深情厚爱。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是中国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书法家。他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杨万里年少时就展现了卓越的才华,十岁时便已能写出优美的诗歌。后来他考中了进士,成为了一名官员,但他并不喜欢官场生活,于是辞官回到家中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杨万里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色彩,被誉为“江南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表达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和体验。他的代表作品有《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初夏睡起》,《武陵春》等。
除了诗歌创作外,杨万里还非常擅长书法。他的书法风格自然流畅、雄浑有力,被誉为“诚斋体”,对后人的书法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杨万里一生积极向上,不断追求文学创作的高峰。他的文学成就不仅深受当时文人的赞誉,也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发展。直到今天,杨万里的诗歌和书法作品仍然被广泛传播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