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馀塞犹峭,红日薄侵罗绮。嫩草方抽玉茵,媚柳轻窣黄金蕊。莺啭上林,鱼游春水。
几曲阑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佳人应怪归迟,梅妆泪洗。凤箫声绝沉孤雁,望断清波无双鲤。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赏析:
这首名为《声声慢》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虽然词作者不详,但仍以其优美动人的笔调和深刻凄婉的情感展现出了一个少妇怀念远方的人、渴盼着相见的情态。
在词中的上片,我们可以看到“秦楼东风里”的春光景象,笔墨鲜明地勾勒出了春日归燕回、垂柳吐绿的画面。作者通过描写春景,不仅表达了女主人公的闺怨之情,更将她慵懒困倦、日高未起之态深深地暗示在字里行间。接下来四句“嫩草方抽碧玉茵”,则从室内的春景转向户外,用铺天盖地的色彩描绘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春日氛围。
下片则将焦点转移到了人物身上,运用“几曲阑干”这四句,刻画出尽管春光依旧,佳人却始终无法摆脱对远方的思念之情。而“梅妆泪洗”这一描述则更加生动细腻,表达出佳人内心的悲伤和思念。此外,“凤箫声绝”这四句也是词中的重要部分,它们表达了佳人对远方意中人音信全无的痛苦之情。
最后,“孤雁”“双鲤”这两个意象,则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巧妙结合起来,表达了她长久以来对意中人音信不通的无尽期盼和渴望相见之情。全词在情感层面深刻地描绘了一个少妇的闺怨之情,既有对远方人的思念和渴求,又有对年华逝去的惋惜和忧虑。其文笔流畅、隽永悠远,使之成为了中国文艺中的一颗明珠。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鱼游春水》是一首宋代的名曲,词作者不详。在宋代时期,这首词就已经很有名气了,被誉为“状物之极品”,被传颂于民间。同时,也因为这首词文采斐然,意境深远,所以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从话》中,记载了两种说法关于《鱼游春水》的起源:一种是政和中,一位贵人在越州回来的途中,在古碑阴得到此词,不知何人作;另一种则是东都防河卒于汴河上掘地得石刻,发现一篇词,而臣僚们为这篇词的文采所吸引,赋予它《鱼游春水》的名字,并命敦坊倚声唱之。虽然两种说法不同,但都说明了这首词的丰厚内涵和各种版本的流传方式。
这首词以“鱼游春水”为题,以流水生动的绚丽色彩勾勒出美妙的春景,将游鱼、春草、柳树、黄莺、桃李等状物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展现了一幅真正的春日风光。同时,词中也蕴含着对爱情、家国、人生等多种主题的阐述,使得这首词成为了宋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虽然这首词的作者不详,但它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词人以笔墨点染出了一幅美好的春日图景,让读者沉浸在其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和美好。至今,《鱼游春水》仍被广泛传唱,成为了中国古典词曲中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秦楼:古代名楼,相传位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夏店镇。
燕子:候鸟,每年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筑巢繁殖。
嫩草:刚长出来的嫩芽,形容春天的景象。
柳树:乔木,是春天的观赏植物之一。
黄莺:常见春季到夏季的小型鸟类,因其歌声优美而广受喜爱。
游鱼:指在水中自由游动的鱼类,形容春水清澈。
涂了脂粉的脸上流下了眼泪:指女子惋惜思念意中人未能归来,在他离开后流下悲伤的泪水。
锦鲤:传说中的一种美丽的鱼,通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神驰千里之外:形容思念之情强烈,心灵居于千里之外。
萦绕:绕着不停地环绕,比喻思虑盘绕心头。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