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拼音译文赏析

  • jiāng
    tíng
    yuè
    sòng
    bié
    èr
    shǒu
  • [
    táng
    ]
    wáng
  • jiāng
    sòng
    nán
    shuǐ
    shān
    héng
    sài
    beǐ
    yún
  • jīn
    tíng
    qiū
    yuè
    shuí
    jiàn
    qún
  • luàn
    yān
    lóng
    feī
    yuè
    xiàng
    nán
    duān
  • tíng
    yǎn
    jiāng
    shān
    hán

原文: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鉴赏
这篇鉴赏文章主要是对于《江边送别》这首佚名诗的评价和分析。该诗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作之一,能够与同期王勃所写的其他江边送别诗相互参证,共同构成了王勃旅居巴蜀时期创作的珍贵遗产。 文章指出,虽然在《唐诗别裁》中选录的是这两首诗中的第一首,但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的离情表达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而在写景方面,也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相比之下,第二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离情,能够在艺术效果上达到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的效果。 诗人在江边送别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通过身边眼前景色的描绘,构建出一幅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用诗歌表达了徘徊难舍之情。整首诗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景物描绘来表达离别之情,既具有诗情画意的特点,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精髓。 总的来说,《江边送别》这首诗歌凭借其优美的诗句和美丽的意境,成为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珍贵遗产之一,被后人广为传颂。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送别诗的作者是佚名,写于唐朝总章二年(669年)到咸亨二年(671年)之间。这个时期正是著名文学家王勃旅居巴蜀期间的创作时期。 王勃在巴蜀期间,与当地的文化名流交往甚密,这些人包括杜牧、李白、杜甫等诗人。他们经常聚会交流,诗歌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媒介。 这首诗与其他江边送别诗相似,描述了在渡口亭子里与离别的客人分别的情景,以及难舍难分之情。王勃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观,如长江、大山、烟雾、月亮等元素,塑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表达了对别离之情的探思。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也是王勃在巴蜀期间所写的送别诗歌,与这首诗相互参证,共同构成了王勃旅居巴蜀时期创作的珍贵遗产。 总的来说,这首送别诗是王勃在巴蜀期间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唐代文学艺术的特点和风格,更是展现了王勃独特的才情和审美风格。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送走:指长江把从巴南来的水送走。 大山横亘:大山横向隔绝在前面。横亘,横跨并阻挡在前面。 塞北的云层:形容大山高耸入云。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渡口:过江口的码头。 亭子:指供人歇息的小房子。 离别时哭哭啼啼:离别时伤心流泪。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烟雾笼罩:烟雾弥漫笼罩。形容烟雾很大。 青绿的台阶:青石板铺成的台阶。 江亭:建在江边的小亭子或茶楼。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离亭的门关闭着:渡船已经开走,亭门已经关上。 凄凉(qī liáng):形容景象寂寥、冷清,令人感到悲凉。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勃简介: 王勃,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生卒年不详,可能在649-676年间。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