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赏析: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这首诗,以“早朝”为题,是一首咏颂宫廷早朝之诗。虽然没有过多的情感、意境和意蕴的表达,但通过对早朝场景的描绘,在形式上进一步弘扬了朝廷制度和礼仪的尊严,体现出文人们对于朝廷的敬重和推崇。
诗中的“曙光”、“晓钟”、“星初落”、“露未干”等描写清晨景象的词语,都与“早”字紧密相连,展示了作者对早晨时分的准确把握和细腻观察。而“金阙”、“玉阶”、“仙仗”、“千官”、“旌旗”等描绘宫廷盛况的词语,则与“朝”字紧密相关,从而进一步彰显了宫廷的荣耀和威严。整首诗在形式和意义上都恰到好处,结构紧凑,典雅清新,堪称朝省诗的经典之作。
此外,在历史背景方面,这首诗也充满了浓厚的时代气息。唐肃宗元年春天,岑参任右补阙,与贾至、杜甫、王维等诗人交往甚密,四位文学巨匠的交流互动,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盛宴。在唐代朝廷内,高官显贵有资格进宫参见皇帝,为了纪念这些盛况,唐宋诗人中涌现出不少这类诗歌,描述了宫廷庄严的礼仪和丰富的景象。
总之,佚名岑参的《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虽然没有过多的意境和情感,但通过对场景的描绘,充分展示了唐代宫廷制度的尊严与荣耀,以及文人们对于朝廷的敬重和推崇,堪称唐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诗歌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的春天。当时,岑参任右补阙,与诗人贾至、杜甫、王维为同僚,这四位文学巨匠的交往可以说是唐代文学史上一段极为珍贵的历史见证。特别是中书舍人贾至先作了一首《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此诗令杜甫、王维、岑参等人倍感切身,于是纷纷作了和诗,其中包括本诗。这是一个文学盛宴,也是唐代文学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这首诗由岑参所作,他在望楼晓钟响过,玉阶前仪仗林立,簇拥上朝的官员场景中抒发出自己的感慨和情怀。他通过描述清晨的景象来衬托出那些簇拥上朝的官员的威严和庄重,从而将自己的畏敬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气势恢宏,描述细腻,语言华丽,流露出岑参在古代官场中的感受和情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这首诗还可以看作是唐代官场奉行儒风的一种体现,显示出当时官员们尊崇礼仪、注重道德的特点。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是相当重要的,它向我们展示了唐代文学盛世的壮美景象,也揭示了当时文学家所处的官场环境和心态。这首诗展现了岑参的高超艺术修养和对古代文化的深刻理解,使得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五更鸡鸣,京都路上曙光略带微寒;(五更鸡鸣:指清晨五点钟左右,家禽开始叫唤。京都:指长安。曙光:指天刚亮,即日出前的光线。微寒:天气稍冷的意思。)
黄莺鸣啭,长安城里已是春意阑珊。(黄莺:一种小型鸟类。春意阑珊:指春天渐渐过去,夏天还未来临的状态,也可用于形容情绪低沉。)
望楼晓钟响过,宫殿千门都已打开;(望楼:古代城市角楼,用于观察敌情和发布时刻等。晓钟:指早晨的钟声。)
玉阶前仪仗林立,簇拥上朝的官员。(玉阶:指皇宫中的宽阔台阶。仪仗:军队或官员行进时所穿戴的仪器、旗帜、武器等,也指行进时的队伍。簇拥:围攻、包围,此处指成群的官员前往上朝。)
启明星初落,花径迎来佩剑的侍卫;柳条轻拂着旌旗,一滴滴露珠未干。(启明星:即明亮的金星,因为只在清晨出现而得名。花径:指园林中的小路。佩剑:指佩戴的刀剑。柳条:指柳树的嫩枝。旌旗:一种用于指挥军队的军旗。露珠:晚上积聚在草木上的水珠。)
唯有凤池中书舍人贾至,写诗称赞;他的诗是曲阳春白雪,要和唱太难。(凤池:指皇宫中的小池塘。中书舍人:唐代官职之一,负责起草、校对文件等工作。贾至:唐朝文学家,官至中书舍人。曲阳:指河北省南部的地方。春白雪:指天气寒冷时落下的白雪。和唱:唐代一种音乐形式,多由诗歌配合音乐演唱而成。)
译文及注释详情»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他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其中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岑参的诗歌被誉为“边塞诗第一人”,被誉为“边塞诗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