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今适南亩,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我田既臧,农夫之庆。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且有。曾孙不怒,农夫克敏。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鉴赏:
《南陔》是一首关于农业生产和祭祀形式的古代乐歌,无论是从韵律还是意境上来看,都在具有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习俗。作者佚名,但根据《毛诗序》和《诗集传》的解释,有可能是周王或代王之作。
诗的内容主要描述了南亩的景象以及祭了土地神和四方神的仪式。在乐歌中,土地和四方之神被描绘成了掌管着世界万物、赐予人们食物和生命力量的至高存在。第一章描写了南亩的农田,广袤肥沃,每年都能有丰收,为世世代代的农人提供了温饱之源。这些用心耕种的农人因着土地之神的保佑而收成颇丰,详细描写了他们的辛勤劳作和春耕夏种的过程。
第二章则描绘了五谷丰登之后,举行祭祀仪式的场面。朱熹认为这是公卿有田禄者为奉祭土地神和四方神而作的。这一章中,碗盆装上了精选的谷物,献上肥美的牛羊,以及各种各样的实物品,祭祀场面庄重恭敬。诗中描述的祭祀仪式反映了周代人们对于土地神和四方之神的礼仪、虔诚与感激。
第三、四两章则着重描写了人们在祭祀仪式中表达自己对土地神和四方神的心声和祈求,希望能够获得丰收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这充分体现了古代社会信仰和文化等方面的价值。
总之,《南陔》这首乐歌是一首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的古代作品,它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农田肥沃、秋收丰盈的景象,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代祭祀仪式的规矩与形式。如今虽然时过境迁,但是我们仍可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古人对于土地神和宗教信仰的坚持与尊重。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南陔》,作者佚名。据《毛诗序》所述,这首诗是为了批判幽王的统治而写的。在那个时代,仓廪空虚、政烦赋重、农人失职等问题在社会中非常普遍,而这首诗正是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丰歉以及对土地神、农神等神灵的祭拜。
进一步分析这首诗,《宋本诗经》的注解中认为:此诗描述了有田禄者,即有田地且收获大丰收的贵族公卿,怀着感恩和敬畏的心态,前往祭祀方社田祖。而在《诗集传》中,朱熹则表示异议,认为这首诗中的“曾孙”,应该是君王自称的方式,也就是说这是周代君王祭祀方社田祖的祈年乐歌。诗中表达了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丰收的庆祝和感谢。
总体来说,这首《南陔》是一首古代祈年乐歌,背景设置在周代,描绘了当时田地肥沃、收成丰盈的景象,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土地神、农神等神灵的虔诚崇敬。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当时人民对于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重视,也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于传统信仰和文化的坚持和传承。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那片田地多么宽广,每年能收千万担粮。我拿出其中的陈谷,来把我的农夫供养。
注释:陈谷,指存放了一年之久的粮食。
遇上古来少见的好年成,快去南亩走一趟。只见有的锄草有的培土,密麻麻的小米和高粱。等到长大成熟后,田官向我来献上。
注释:南亩,指南边的田地;田官,指管理官员,在这里是指掌管农业生产的负责人。
为我备好祭祀用的谷物,还有那毛色纯一的羔羊,请土地和四方神灵来分享。我的庄稼既获丰收,就是农夫的喜庆和报偿。
注释:祭祀用的谷物,用于祭祀土地神、祖先神等;四方神灵,指东、南、西、北四面的神灵。
大家弹起琴瑟敲起鼓,迎来神农表述愿望,祈求上苍普降甘霖,使我的作物丰茂茁壮,让老爷小姐们温饱永昌。
注释:神农,古代传说中的农业文化英雄,被誉为发明农具、教民种植等的先驱和农业之神。
曾孙兴致勃勃地来到田间,带着妻子和儿女,把饭菜亲自送到南亩旁。田官见了格外高兴,特意叫来左右农人,一起把滋味细细品尝。
注释:曾孙,指后代子孙;左右农人,指农村中的普通农民。
壮实的禾谷覆盖着长陇,长得又好又多丰收在望。曾孙见了非常满意,不时将农夫的勤勉夸奖。曾孙的庄稼堆得高高,就像屋顶和桥梁。曾孙的粮仓装得满满,就像小丘和山冈。快快筑起谷囤千座,快快造好车马万辆。把收下的谷物全都装上,农夫们相互庆贺喜气洋洋。
注释:长陇,指田间的禾秧隆起成阶梯形的景象;谷囤,指存储粮食的坑或堆。
这是神灵回报曾孙的大福,祝愿他长命百岁万寿无疆。
注释:神灵回报,指因为曾孙对土地神等的祭祀和供养得到了天上神灵的回报。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