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创作背景:
《常棣》是一首具有典型文化特征的中国古代诗歌,其作者与背景历代存有争议。此篇诗歌讴歌了兄弟之情深厚、相互扶持、共同进退的精神,描绘了兄弟宴饮的欢乐场景。
在西周初年,管叔和蔡叔的叛乱给周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此,《毛诗序》认为《常棣》是周公为了寄托对于兄弟情谊的追忆和对于兄弟们重新团结的期望而作。这也说明了那个时代社会关系的复杂和兄弟之情的珍贵。
在西周末年,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的残杀事件屡见不鲜。在这种背景下,《左氏春秋》的作者则认为此篇诗歌是召穆公为了纠合宗族于成周,寄托对于周德的追忆和对于兄弟们方向相同、力量相加的期望而作。
因此,无论是周公还是召穆公,他们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都通过《常棣》这首诗歌表达了兄弟之情的高尚,以及对于团结、进取、和谐的向往和期望。这也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深刻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启示。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常棣》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极具代表性和魅力的篇章,反映了人们对兄弟情谊的珍视和推崇。该诗共八章,可分为五层,每一层都有其特定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在首章中,诗人借常棣花之美比喻兄弟之情深,展开了整篇诗歌的主旨。他用“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样的点题之笔,既是对兄弟亲情的颂赞,也表现了华夏先民传统的人伦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兄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血缘关系之一,被认为是“分形连气之人”,比之于良朋好友、妻孥更为重要。因此,诗人以常棣花来喻比兄弟,是因常棣花开每两三朵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
在第二层诗篇中,诗人以三个典型情境,即:遭遇死亡威胁时兄弟相互扶持;遇到困难危险时兄弟相互救助;面对外部的侵略和压迫时兄弟相互扶持,深入阐述了“莫如兄弟”之旨。这些情境或许是历史传说的诗意概括,也可能是现实见闻的艺术集中。不论在哪种情况下,诗人都通过具体的案例,证明了兄弟之情是至高无上、无可替代的。
在第三层中,诗人将目光投向了外部的世界。他描绘了天下大乱、人民流离失所的场景,并呼吁兄弟们保持团结和互助,“守则安、失则危”。这一层表现了诗人对于时局的担忧和对于理想社会的希冀,同时也体现了兄弟情谊的普遍性和伟大性。
第四层诗篇中,诗人指出“兄弟虽有良朋好友,安慰徒有长叹”,强调了兄弟之间的情谊是无可比拟的。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良朋好友的安慰虽有温暖,但仍不如兄弟之情的关怀。因此,诗人再次呼吁兄弟们要彼此互助,团结一致。
在最后一个层次的诗篇中,诗人则更加抒情地表达了兄弟之情的深沉和可贵。他用“摆上佳肴满桌,宴饮意足心欢”这样的生动细节描写兄弟们团聚的场景,寄托了他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在此之中,妻子情投意合、兄弟相互陪伴,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而温馨的画面。
总之,《常棣》是一首充满感人情怀的佳作。诗人以常棣花之美比喻兄弟之情深,通过多重情境和细节描写,展现了兄弟情谊在历史和现实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兄弟之情既是一种精神支撑和安慰,也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常棣花开朵朵,花儿光灿鲜明。凡今天下之人,莫如兄弟更亲。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鹡鸰困在原野,兄弟赶来救难。虽有良朋好友,安慰徒有长叹。
【注释】
常棣:一种花卉。
兄弟:指兄弟姐妹,也泛指至交好友。
鹡鸰:一种鸟类。
兄弟墙内相争,同心抗御外侮。每有良朋好友,遇难谁来帮助。丧乱灾祸平息,生活安定宁静。此时同胞兄弟,不如朋友相亲。
【注释】
墙内相争:指内部矛盾、斗争。
同心抗御:共同抵御。
灾祸平息:指灾难和动乱得到平息和解决。
同胞:指同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或同族的人。
摆上佳肴满桌,宴饮意足心欢。兄弟今日团聚,祥和欢乐温暖。妻子情投意合,恰如琴瑟协奏。兄弟今日相会,祥和欢乐敦厚。全家安然相处,妻儿快乐欢喜。请你深思熟虑,此话是否在理。
【注释】
意足心欢:酒足饭饱,心情愉悦。
琴瑟协奏:比喻夫妻感情和谐。
敦厚:淳朴厚道、真诚亲切的样子。
该篇文章通过描绘兄弟之间的真挚情谊,强调了人际关系中至亲至爱的重要性,进而呼吁大家要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