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创作背景:
《蜉蝣》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有关于曹国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势。据《毛诗序》所述,此诗可能是对曹昭公奢侈生活的讽刺。然而,后人对于此说法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无论如何,从诗歌内容来看,它传达的是贵族阶层的情绪,这一点毋庸置疑。
在曹国这一特定背景下,其地多湖泊,适宜蜉蝣生存,因此,蜉蝣成了这首诗中的象征。然而,曹国的国力并不强大,处于大国的威胁之下,这里的士大夫或许更加忧虑和伤感。因此,蜉蝣也成为代表命运和人生短暂的具体形象。
此外,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阶级和人们对于生命的态度和感悟。贵族阶层的奢华生活,和蜉蝣短暂的生命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着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诗歌通过蜉蝣的生命历程来寓意生命宝贵,以及对于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总之,这首诗歌便是从曹国的社会背景、政治局势以及人们对于生命的态度出发而创作而成的。它以蜉蝣为代表,生动地表达了生命短暂无常的主题,让人们深刻地体味到生命的珍贵和无常。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蜉蝣》是一首描绘生命短暂美丽却不可避免消亡的诗歌,通过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虫来引发读者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慨。诗中以简单纯粹的语言,将人生的脆弱、美丽和无奈表现的淋漓尽致。
诗人虽然没有透露自己的姓名,但他通过描写蜉蝣的生命周期,来彰显人类生存的状态。蜉蝣羽翼鲜明、容貌鲜洁,美轮美奂,但却朝生暮死,生命短暂,这让人不由得思考自己的生存状态,以及在面对死亡时的无奈和哀伤。
诗歌句式简单单纯,但是通过三个层次的反复,把蜉蝣的生命过程更好地表现出来,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这种细腻的表现手法,让诗歌的情感更加真挚。
此外,本诗歌还带有一定的消沉情调,打动人心。面对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阴影,人生的装饰与姿态也成了无奈和哀伤的象征。但是在这种消沉情调中,诗人也给人以思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这首诗歌通过简单的描写和反复的表达,把蜉蝣的生命过程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作为象征,并让读者思考自己的生命,对于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表示感慨。这样深刻的表达方式,不仅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丽,更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和无常。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蜉蝣(fú yóu)的羽啊,像穿着衣裳鲜明楚楚。蜉蝣是一种昆虫,翅膀有如绸缎,此处形容其翅膀鲜艳华丽。
心里的忧伤啊,不知哪里是我的归处?归处(guī chǔ):归宿、安身之所。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归宿的迷茫和疑问。
蜉蝣的羽啊,像穿着衣衫修饰华丽。衣衫修饰(xīu shì):精心打扮。此处为修辞手法,用昆虫的羽毛来比喻人的衣装华丽。
心里的忧伤啊,不知哪里是我的归息?归息(guī xī):停息、得到安息的地方。此处再次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命运的迷茫和不安。
蜉蝣多么光泽啊,像穿着礼服洁白如雪。此处用另一个比喻来表达蜉蝣羽毛的美丽和光泽,进一步加强了整首诗歌的氛围和情感。
心里的忧伤啊,不知哪里是我的归结?归结(guī jié):得到结局、解决之所。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命运的渴望和追寻。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