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鉴赏:
这首《东门之池》是一首古代民歌,作者佚名。诗歌描绘了一群青年男女在从事艰苦劳动――浸麻、洗麻、漂麻,彼此交谈、笑闹、甚至唱歌的场景。这种劳动本身极为艰苦,但在有爱的陪伴下,变得温馨而快乐。
这首诗歌共三章十二句,虽然内容基本相同,但后两章重复结构,采用中国民歌传统的语言形式:反复吟唱同或相近的字句,来加强表达的主题。此种方式既能表现劳作青年的纯朴情感,也能更好地展现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诗中所提到的“麻”,是指大麻和纻麻,是古代衣物制作的主要材料。通过揉洗和梳理,这些麻纤维变得细长而耐磨,最常见的成品是制成白色麻布的深衣。尽管这些衣物无需彩饰,却自然优雅,成为贵族、大夫和士人们日常穿着的主要衣物。
在这首诗中,主人公们挑战生活的艰难,同时享受着相互陪伴、支持和关爱的美好。整首诗情感真挚,表现出诗人对于劳作青年的关注和赞扬。历经千年,这种美好的精神依然可以启迪和激励人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去品味生命的温暖和快乐。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本文谈论的是《东门之池》一首古诗,作者佚名。据《毛诗序》介绍,这首诗是在刺时期创作的,表达了对于当时君主淫昏无道的不满以及对于贤女子作为君子的配偶的向往。苏辙在《诗集传》中也提到,陈国君荒淫无度,而人民却涌现出了一些贤女子来救治国家,但由于国君荒淫轻薄,这些贤女子都默默无闻,无法成为社会的楷模。这首诗的背景与当时的政治现实密切相关,体现出诗人对于时代变革的呼唤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朱熹在《诗集传》中则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此诗,认为此诗是男女会遇之词,青年男女在东门外护城河里浸麻、洗麻、漂麻,大家在忙碌的同时相互交流,感受生命的美好,其中一个小伙子对着自己喜欢的姑娘大声地唱出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爱意。这种解读更注重于诗歌的个别情感体验,突破了传统文学关于政治或者社会问题的框架,凸显出当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这首《东门之池》是一首充满历史背景和生活气息的诗歌,既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现实,也呈现出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情感交流。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东门外有护城河,可以浸麻可泡葛。 (可泡:可用来泡制)
温柔美丽的姑娘,与她相会又唱歌。 (相会:相遇聊天;唱歌:一同欢乐地度过时间)
东门外有护城河,泡浸纻麻许许多。 (纻麻:一种亚麻;许许多:很多)
温柔美丽的姑娘,与她倾谈情相和。 (倾谈情:交谈恋爱的话题;相和:相处融洽)
东门外有护城河,泡浸菅草一棵棵。 (菅草: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一棵棵:一个个)
温柔美丽的姑娘,与她叙话真快活。 (叙话:聊天谈心;真快活:十分愉悦)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