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出自《诗经》中的《魏风·葛屦》。据史书记载,魏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山西省南部。这个地方地理环境比较贫瘠,交通也不发达,民众生活非常困难,社会上贫富差距也非常明显。
《魏风·葛屦》写的是一个缝衣女奴为主人家缝制衣服所体现出的贫富不均的故事。缝衣女因受虐待而生不满,通过创作这首诗来表达她对社会不公和贫苦人民遭受压迫的不满情绪。
在先秦时期,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人们生活艰难,社会制度不完善,阶级分化严重。诗经作为当时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那个时代人民对生活、对社会的各种感受,反映了封建时代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魏风·葛屦》正是其中一篇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现实和社会阶层的尖锐矛盾,同时也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认识到这篇诗的主题:贫富不均、阶层对立和社会不公。作者通过缝衣女的生活遭遇,描绘了一个旧时代贫苦女性的艰辛处境,以及她对主人家的愤慨和反感。
诗中通过对缝衣女的穷困和受虐待的描述,呈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差距,表达了人民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抗议,同时也深刻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封建主义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通过对女主人的描写,作者进一步探讨了主人阶级的傲慢和自私,以及她们对下层人民的残酷压迫。女主人的行为令人不齿,凸显了她的势利肤浅和无情冷漠,也给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总之,这篇诗是一首抨击社会不公及贫富差距的佳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脚上这一双夏天的破凉鞋,怎么能走在满地的寒霜上?
(脚上:足下;凉鞋:轻便的鞋子;寒霜:严寒的霜气)
可怜我这双纤细瘦弱[nóng]的手,又怎么能替别人缝制衣裳?
(纤细:细长;瘦弱:瘦小柔弱;缝:做衣物的针线活儿;衣裳:衣服)
做完后还要提着衣带衣领,恭候那女主人来试穿新装。
(提:端着;衣带、衣领:衣物的搭扣部分;女主人:家中的女主人)
女主人试穿后觉得很舒服,却左转身对我一点也不理,又自顾在头上戴象牙簪子。
(左转身:转过身去;自顾:只管自己;象牙簪子:用象牙制作的发簪)
正因为这女人心肠窄又坏,所以我要作诗把她狠狠刺。
(心肠:内心情感表现;刺:点化、讽刺)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