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和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各国之间经常发生联姻,这是一种在当时颇为盛行的外交手段。齐国和鲁国正是在这个时期通过联姻解决了两国之间的矛盾。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妹文姜被嫁给了鲁桓公,这使得两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然而,文姜并没有守妇道,她与齐襄公私通,这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和批评。虽然这样的行为在当时并不少见,但由于文姜的身份特殊,在史书上得以长期流传,成为后人争议的焦点。
齐国势大,而鲁国相对较弱,鲁桓公因为懦弱而无法对文姜和齐襄公进行有效地制止,这使得事态进一步恶化。公元前694年,鲁桓公要去齐国,夫人文姜要求同行,鲁桓公只得答应,文姜和齐襄公趁机相会。这场私会被发现后,鲁桓公谴责了文姜,但是文姜并没有因此而悔过。她告诉了齐襄公,齐襄公便设宴款待桓公,趁机将桓公灌醉,然后让公子彭生在驾车送桓公回国的路上扼死了桓公。这件事情后来被揭发,齐国百姓对此感到非常愤怒和羞耻。
这首佚名春秋时期的《齐风·雄狐》显然是针对当时鲁襄公和文姜兄妹之间的淫乱丑闻进行讥刺的作品。诗中要求人们尊重传统婚姻伦理和社会规范,不应该以个人私欲和慾望为支配,否则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耻辱和丑闻。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观念的高度,同时也说明了当时婚姻观念的重要性。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也暴露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政治关系、阴谋迭起、背后勾心斗角的一面。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首佚名诗篇《齐风·雄狐》明显是对于鲁襄公和文姜兄妹之间的淫乱丑闻进行讥刺的作品。据史料记载,鲁桓公夫人、齐国公主文姜与齐襄公是同父异母兄妹,却不顾人伦道德而私通。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因国事出访齐国,文姜借机回国,齐襄公和文姜再次发生了关系。这件事情被人揭露后引起了公愤,甚至导致了国宾之死。齐国贵族为了为国家洗清耻辱,创作了这首诗篇。
诗中前两节谴责齐襄公和文姜的淫乱行为,后两节则针对鲁桓公未能好好管教自己的太太。第一节中,用雄狐独行求偶这一比喻影射齐襄公觊觎妹妹的美色,呼吁他不应有非分之想,不该对妹妹有那样的亵渎之心。第二节中,通过麻鞋和帽子的比喻,讥讽文姜不要脸地在探亲回国之际与齐襄公再次私通。第三、四节中,则通过种麻和劈柴的比喻,痛斥鲁桓公太过放纵妻子,自己却没有好好管教家庭事宜。
这首诗篇也充分说明了春秋时期的婚姻观念,即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则,是整个社会的规矩和习惯。婚姻关系不应该受到个人私欲和慾望的支配,否则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耻辱和丑闻。
总之,这首《齐风·雄狐》在批判当时兴起的兄妹相恋邪恶行为的同时,也通过对于婚姻家庭的处理方法进行讽刺,强调了尊重传统婚姻伦理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南山巍峨高峻,雄狐缓步独行。(南山:中国两大山脉之一的南岭;巍峨:高大壮观的样子;雄狐:雄壮的狐狸。)
鲁国大道宽阔,文姜由此嫁人。(鲁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文姜:卫国公夫人,鲁国君主公元前6世纪时的王后。)
既然嫁给鲁君,为何思念难禁?(思念:念念不忘。)
葛布麻鞋成对,冠帽结带成双。(葛布:用葛叶编织而成的细麻布料;麻鞋:用麻绳、草绳等编成的鞋子;冠帽:古代头戴礼帽的装饰;结带:用于束发和系带的丝绸布带。)
鲁邦国道宽广,公主经此嫁郎。(鲁邦:古鲁国的别称;公主:贵族女子的称谓。)
既然贵为国母,何必眷恋故乡?(国母:国君或诸侯的王后。)
种麻该当怎样?纵横耕耘田亩。(种麻:指种植葛或亚麻等作为纺织原料的农作物;纵横:长短交替地进行。)
娶妻该当如何?定要先告父母。既已禀告宗庙,怎容她再恣妄?(禀告宗庙:向祖先宗庙报告婚事。恣妄:放肆任意。)
劈柴应当如何?没有利斧不行。娶妻应当怎样,少了媒人哪成。(利斧:锋利的斧子;媒人:作为介绍人撮合男女的助手。)
既然姻缘已结,为何由她恣纵?(姻缘:指夫妻关系;恣纵:放任自己随意行事。)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