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藟》拼音译文赏析

  • [
    xiān
    qín
    ]
    míng
  • mián
    mián
    zài
    zhī
    zhōng
    yuǎn
    xiōng
    weì
    rén
    weì
    rén
  • mián
    mián
    yuán
    zài
    zhī
    zhōng
    yuǎn
    xiōng
    weì
    rén
    weì
    rén
    yǒu
  • mián
    mián
    zài
    zhī
    zhōng
    yuǎn
    xiōng
    weì
    rén
    kūn
    weì
    rén
    kūn
    wén

原文: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爰,在河之藟。终远兄弟,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相关标签:诗经

鉴赏
《葛藟》是《诗经》中的一首国风诗,全诗凡三章,章六句,以深刻的感受和生动的语言形象,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苦闷和无奈,凸显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和人们流离失所的痛苦境遇。从该诗文字意境和历史背景上来看,《葛藟》是一篇以“流亡失所”为主题的苦恼之作。 首章“緜緜”二句写眼前景物,描绘了诗人流落到黄河边上,目睹葛藤茂盛,绵绵不断的景象,由此联想到自己与家人的离散,感慨着人如同葛藤,无法自由伸展。诗人处境艰难,无家可归,再也回不到原来的生活状态。他只能四处求生,乞讨衣食,在外人面前卑微地寻求帮助。但即便如此,诗人依然没有得到他人的任何怜悯。 第二、第三章诗意略同首章,仅二、四、五、六句句尾更换一字,丰富了诗的内涵,反复咏叹中稍有变化。此诗两句表达一层意思,六句有三层意思,两层转折。由绵绵不绝的葛藟对照兄弟的离散,是一折,由“谓他人父”、“谓他人母”、“谓他人昆”而竟不获怜悯,又是一折。每一转折,均含无限酸楚。诗人直抒情事,语句朴实深刻,反映了流浪者流离失所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心中的孤独和无助。 总的来说,《葛藟》因其简单深刻的情感表达和流畅动人的抒情风格而成为《诗经》中备受欣赏的国风佳作之一。它向我们展现了历史时期人们在流离失所的困境下所遭受的痛苦,同时也展示了人性中最为真挚的情感世界,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人类共同的命运与共鸣。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王风·葛藟》是《诗经》中的一首国风,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创作背景。历史上,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多种说法,如东周初年姬姓贵族的讥刺平王弃宗族而不顾;或是流浪者求助不得的怨诗。在春秋时期,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这首诗也有可能是一个到处流浪、居无定所的人所写的。另外,一些现代学者认为此诗是一个入赘者在他人家生活,抒发孤独寂寞的悲歌。总之,这首诗秉承了《诗经》所倡导的“风雅颂”之思想,以深刻的感受和生动的语言形象,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苦闷和无奈,凸显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和人们流离失所的痛苦境遇。此诗所描绘的景象,揭示了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在历尽千辛万苦后,依然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生存状态。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葛藤缠绕绵绵长,(绵)在那大河河湾旁。(湾) 兄弟骨肉已离散,(散)叫人爹爹心悲凉。(爹爹) 叫人爹爹心悲凉,他也哪里会赏光。(赏光) 葛藤缠绕绵绵长,(绵)在那大河河岸旁。(岸) 兄弟骨肉已离散,(散)叫人妈妈心悲凉。(妈妈) 叫人妈妈心悲凉,她也哪里会帮忙。(帮忙) 葛藤缠绕绵绵长,(绵)在那大河河滩旁。(滩) 兄弟骨肉已离散,叫人哥哥心悲凉。(哥哥) 叫人哥哥心悲凉,他也只把聋哑装。(聋哑) 注释: 1. 葛藤:一种攀缘植物。 2. 缠绕:盘旋缠绕。 3. 绵绵:形容连续不断的样子。 4. 湾:江河弯曲处的地方。 5. 散:离散,分散。 6. 爹爹、妈妈、哥哥:家庭称谓。 7. 赏光:给予帮助、关怀。 8. 岸:江河边上的陆地。 9. 妈妈:母亲。 10. 帮忙:帮助。 11. 滩:江河岸边的浅滩。 12. 哥哥:兄长。 13. 聋哑:指听力和口齿都有缺陷。这里表示哥哥没有能力帮助。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