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译文及注释:
遵循那里的坟墓,砍下它的树枝。未曾见到君子,心情像忍受饥饿一样苦涩。
遵循那里的坟墓,砍下它的树枝。既然见到了君子,就不会被他遗弃。
鲂鱼尾巴变红,王室好像已经毁灭。即使看起来已经毁灭,父母还是在远处期盼。
注释:
遵:遵循,遵照。
汝坟:指祖先的坟墓。
伐:修剪,整理。
条枚/条肄:指树枝。
未见君子:未见到有德行的人。
惄如调饥:形容非常饥饿的样子。
既见君子:见到有德行的人。
不我遐弃:不会抛弃我。
鲂鱼赪尾:鲂鱼是一种鱼类,赪尾指鱼尾红色,比喻王室衰败。
王室如毁:指王室衰败。
虽则如毁:尽管如此衰败。
父母孔迩:指父母亲人离得很近,比喻对祖先的尊敬和敬畏。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鉴赏论文的主题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诗歌,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诗歌的意义和背景来揭示其真正的含义。首先,本文提到了几位历史学者对于这首诗歌主旨的不同看法,但是笔者认为诗歌的真正意图是描绘一位妇女在丈夫长期行役外出后的苦闷和煎熬。
文章从诗歌的第一段“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开始,描述了诗歌中一个凄苦的妇女正在承担着采樵伐薪的重担,而这本应该是男人的活计。接下来的“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更是表现出这位妇女内心所受到的焦虑和苦恼,她的丈夫长期不归,她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困境。
最后,本文强调了朝饥的比喻,将这个形容词运用到这位妇女的身上,刻画出她所经受的艰辛和困苦,更加突显出这首诗歌的主旨点。
总的来说,这篇论文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解读,成功地揭示了一首古代诗歌的真正内涵和深层含义。同时,也引人深思,反思伦理和社会性别角色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鉴赏详情»
影响:
《汝坟》是《诗经》中展示汝州风土人情的第一首歌颂诗。该诗作为《诗经》的一部分,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文化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首先,《汝坟》的出现,大大丰富了《诗经》的内容。在五百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社会发展、政治变革,人民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汝坟》所展示的是一位普通妇女对丈夫远征未归的思念和牵挂,在蕴含深刻思想内涵的同时,也呈现出真挚动人的美好情感。这种以普通百姓的生活为主题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是与众不同的,使《诗经》具备了全面反映古代社会人民群众生活的特点。
其次,《汝坟》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对于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诗简洁凝练、意境深远,运用比喻手法巧妙,将思念和哀怨化作缕缕青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简约而有力的表现手法,对于后来的诗人们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促进了我国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不断发展。
最后,《汝坟》的价值在于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基础——风土人情。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国家,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对于国家的文化构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汝坟》通过描绘汝州风土人情中的一小部分,反映了中国南方地区的风貌、习俗、信仰等方面的特点,从而展示了中国人民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关系的认知和理解。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汝坟》不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源头,其影响之深远,令人叹为观止。
影响详情»
赏析:
这首诗歌的作者不详,但是她传承了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以朴实而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对于丈夫远行的思念和期待,同时也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做出了积极的表现,展示了妇女的美德和情感魅力。
针对这首诗歌的主旨,历来存在不同的解释。古代《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歌是赞美文王治理汝坟国家有方,妇女们通过教化丈夫,劝诫他们正直卫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位文学大师汉刘向则认为,这首诗歌是妻子为了劝诫丈夫投身王事而创作的。近代学者更倾向于认为,这首诗歌是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而写的,表达对夫君的思念和期待之情。
无论是哪种解释,这首诗歌都传递出了深沉的情感和价值观。首先,她表现了妇女作为家庭的中坚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承担起了重要的职责和角色。其次,她弘扬了妇女的爱国情怀和参与意识,认为国家的安宁和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奉献和付出。最后,她也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对于亲情和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真挚感受和情感世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在语言、情感和思想上都具备了优秀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沿着汝河大堤走》的背景,历来有不同的解读和争议。
根据《毛诗序》的解释,这首诗歌是赞美文王教化在汝坟这个国家得以良好施行的结果,妇女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化,在家庭和社会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首诗歌成为了当时的民歌,传唱于民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首诗歌的解读逐渐发生了变化。许多学者认为,这首诗歌更可能是妻子挽留远行已久的丈夫而创作的。在古代社会中,男人往往要远赴他乡或外地从事长期的劳役,这对于家庭的分离和妻子的孤独,都会带来很大的困扰和痛苦。这首诗歌则表现出了妻子内心的焦虑和担忧,同时也表达了她希望丈夫早日归来和自己感性、理性上的劝诫。
无论是哪种解释,这首诗歌都在民间传唱了千百年,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之作。她不仅展现了古代妇女从事劳动和家庭生活中的积极形象,更描绘了情感世界中妻子对于丈夫的深情关爱和期待,以及女性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忠诚和贡献。这对于当今社会的女性意义深远,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
- 汝:rǔ,古代指“你”或“你们”。
- 山楸:shān qiú,一种常绿乔木。
- 枝条:zhī tiáo,树枝和小树干。
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 忧如:yōu rú,如同忧愁。
- 忍饥:rěn jī,强忍饥饿。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
- 余枝:yú zhī,多余的树枝。
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 远弃:yuǎn qì,远离、抛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
- 鳊:biān,一种淡水鱼。
- 尾巴色赤红:wěi bā sè chì hóng,鳊鱼尾巴的颜色为红色。
- 王室事务:wáng shì shì wù,指与皇室有关的事务。
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 急如火:jí rú huǒ,形容事情非常紧急,着急得如同火烧一般。
- 穷困:qióng kùn,贫穷困难。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