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一作: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一作:云)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鉴赏:
万唤始出来”的过程。这种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不仅让读者产生新鲜感和疑问感,更加深了对琵琶女的期待和向往。
第二部分则是主体部分。首句“良宵美景奇峰秀”直接将气氛推向了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境界。接下来的“水调数声持酒听”描述了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白居易在表现琵琶女时,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尤其是像“指画弦弦思凝绝”、“十指纤纤批复音”,这些描写琵琶女手指细腻、技艺精湛的词句,更加充分地表现出她的灵巧和才华。而“声声梦断”、“长夜沾湿”等充满哀愁色彩的词句,则把琵琶女的内心世界衬托得更显真实。
第三部分为结尾,这里情节异常曲折。原以为琵琶女也是同样身陷江湖之苦的人,没想到竟是遭遇官场打击走投无路才被迫入此行。这点不禁让人感慨,表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惋惜。结尾的两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更是把主旨重新提炼出来,给了读者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白居易《琵琶行》通过丰富的情节,生动的语言,以琵琶女为主角,抒发了诗人对命运不幸者的深切同情,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鉴赏详情»
赏析一: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心境最为凄凉、满怀郁愤之时所写下的诗歌。本诗的诗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中,白居易通过刻意塑造琵琶女的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她的灵巧和优美,同时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切感情。另外,诗人将琵琶女与自己在官场遭受的打击和不幸相对照,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展现了对社会动荡和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命运不幸者的同情。
在诗歌的表现上,白居易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将听觉所得来的感受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他以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为背景,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的情形,并通过她弦弦声声的思绪,表达出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的感受。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总之,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通过对琵琶女的塑造和自身遭遇的反映,白居易向读者展现了封建社会中被辱骂、被损害甚至被贬谪的人们所面临的困境,他将自己的悲愤心情借助于诗歌,传递给了后世人们。同时,这首诗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推动了文学艺术向“诚实、真实反映现实”方向发展。
赏析一详情»
创作背景: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当时,白居易已经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在官场上备受打压。他因为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谕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在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书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被看成是“蛮瘴之地”,白居易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令他承受了极大的屈辱和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
就在白居易最困顿的时刻,他遇到了琵琶女。据传说,琵琶女原是宫女,因贪赌而被贬为江州的妓女。白居易在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听她弹琵琶,感慨万千,用诗歌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并借用琵琶女的遭遇来反映自己的遭遇和对时代的认识。在《琵琶行》中,白居易通过描述琵琶女的灵巧和优美形象,塑造了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抒发了对命运和现实的无奈和悲凉,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琵琶行》不仅是白居易的个人经历的体现,也是对时代风貌、社会习俗的反映。当时的唐朝,在政治上已经进入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官吏们的生活极为困苦。白居易通过作品,反映了时代的黑暗,推动了文学艺术创作向“诚实、真实反映现实”方向发展。因此,《琵琶行》不仅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在社会历史和文化历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二: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琵琶颂”。这首诗通过描写琵琶女的遭遇,抒发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之恨”,并塑造了琵琶女形象。
在诗歌开头,诗人直接点明了主题:夜晚送客。短短七个字,就将人物、地点、事件和时间交代清楚,简洁有力,而铺垫出的“秋萧瑟,无管弦”则更加凸显了气氛的萧瑟和孤寂。但同时,也为后文的“忽闻水上琵琶声”做出了铺垫。
在诗歌中,琵琶女是一个重要的角色。诗人使用了生动细致的描写,从“犹抱琵琶半遮面”到“沉吟放拨插弦清,乱翻红袖拨乱鬓”,不断加强了人物形象的生动感。在诗人笔下,琵琶女手指灵活,姿态优美,让人仿佛能看到她的身影;而琵琶声则如空谷传音,令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诗人甚至将琵琶女比喻为“长安故倡”,从而将琵琶女的遭遇与整个时代的沉浮联系在了一起。
最后,诗歌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结,给人淡雅悠然、心境空灵之感。这句话虽然简单,却抒发出了诗人对过往的回望和无尽的思考。整首诗通篇流畅抒情,形象生动,表达了诗人深挚的感情和对命运的慨叹,堪称唐代抒情诗的佳作。
赏析二详情»
煮酒论诗词:
清,乱翻红袖拨乱鬓”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为第三部分,写琵琶女深情演奏的场面,给人以耳目一新、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中“沉吟放拨插弦清,乱翻红袖拨乱鬓”这句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琵琶女弹奏时的姿态和动态,让人仿佛能看到琵琶女身上衣袂飞扬,手指灵活的画面。而“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则表达了诗人所想所感,又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凸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赞赏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最后,全诗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结,与全文相呼应,淡泊中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
作为一位爱好诗词的诗人,在读完《琵琶行》后,不禁想起了李白的名篇《将进酒》。这两首诗都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内心感受。《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豪放与《琵琶行》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忧愁形成强烈反差,但它们都是诗人对生命真谛的把握与思考。二者共同贯穿的主题是对人生的感悟,对沧桑岁月的领悟,对世事无常的深刻把握。在这里,我想借用李白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对琵琶女和自己的信仰和坚定,也许,风雨之后,彩虹便会出现。
煮酒论诗词详情»
译文及注释: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
《琵琶行》全诗共计六百一十六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此诗描述了主人公在九江遭遇琵琶女的故事,借以表达对逆境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悲悯。作者通过“琵琶行”的艺术形式,塑造了一位既优美又凄惨的女子形象,表达了对人生沧桑的深刻领悟,表现了对逝去岁月及其所载的欢乐和悲伤的感怀。整篇诗构思巧妙,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感和表现力。
在诗中,作者借助一个夜色朦胧、江风阵阵的秋夜,描述了自己和客人在送别之际听到一位长安歌女弹奏琵琶的情景。作者深为感动,邀请歌女上船留下来弹曲,并借此机会与歌女畅谈青春往事、人生沉浮。然而,诗篇最后通过描绘歌女身世的变迁,将描写自我情感的故事置于一个更大的现实背景之下,使之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译文及注释详情»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