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一作:误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通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及注释:
少年时没有适合世俗的韵律,本性喜爱山林。
不慎落入尘网之中,一去三十年。
像被羁绊的鸟儿思念旧林,像池中的鱼儿怀念故渊。
在南野开垦荒地,守着朴素的园田。
方宅占地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树和柳树在后檐处遮荫,桃花和李花在前堂开放。
远处的村庄朦胧可见,墟市里的炊烟袅袅升起。
深巷里狗吠声不绝于耳,桑树颠簸着鸡鸣。
家中庭院没有尘土杂物,空室里有余闲。
长期被困在笼中,终于重获自然之趣。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最为著名的田园诗之一。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尘世繁华、虚伪与功名利禄的厌弃,以及对于田园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向往和赞美。
首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即表现出陶渊明反感随波逐流、勾心斗角的官场生活,他选择回到家乡乡村生活。诗中的“性本爱丘山”一句,则彰显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真挚热爱。其次,第二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道出了陶渊明曾经的官场经历,同时也暗示作者在世俗的生活中迷失了方向,选择回归自然、回归真实的生活。
接下来的几句,陶渊明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民间风情,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淳朴可爱,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桑麻累牛马,童稚开荆扉”等。这些描写既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丽,又表现了农民勤劳、朴实、纯真的品质。
最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一句,则通过对落花生命归宿的思考,对于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轮回的认同和追求。
总之,这首诗以其清新淡雅、率真朴实的风格,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真谛,同时也抨击了人们的功利心和虚伪面孔。陶渊明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中可以看到他尊重自然、关注生命的态度和思想,其观念深深影响着后人。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其一生经历了从仕途到归隐的变迁。在他二十九岁开始出仕后,先后任官十三年,但一直对官场生活不满,向往田园生活。他于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担任彭泽县令八十多天即辞官回家,此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陶渊明的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官场风气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面对这种不公与腐败,他选择了归隐。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在归来后,陶渊明创作《归园田居》一组诗,表达了他的归隐思想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些诗作展现了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清静淡泊生活的追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名作。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彰显了中国文化中对于立身处世之道的重视,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借鉴和人生指导。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陶渊明,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生活态度和文学作品表现了清闲自在、隐逸超然的精神风貌。以下是对于该段文字的补充注释: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指陶渊明自幼性格不合群,不喜欢跟随世俗习俗。
罗网:陷阱的意思,暗指官场的险恶。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形象地比喻陶渊明难以自由舒展的生活状态。
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指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生活。
愚拙的心性:指陶渊明不愿意受世俗的束缚,保持单纯朴素的生活观念。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描写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景象。
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描写田园生活的静谧和自由。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指陶渊明离开官场,回归自然生活的心境。
译文及注释详情»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任职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成为陶渊明诗歌的主要题材,其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