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一作:墟曲人)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译文及注释:
野外很少有人,穷巷里车马稀少。
白天关上荆木门,空室中断尘想。
常常到墟曲中,穿过草丛来往。(墟曲中有时有人)
相见时无琐碎言,只说桑麻的成长。
桑麻已经长得很高,我的土地也越来越广。
常常担心霜雪来袭,和草丛一起凋零。
注释:
野外罕人事:荒野中很少有人来往。
穷巷寡轮鞅:偏僻的小巷子里很少有车马经过。
白日掩荆扉:白天关上荆木门。
虚室绝尘想:空荡的房间里没有尘土,让人想起了过去的事情。
时复墟曲中:常常在墟市和曲径中来回走动。
披草共来往:穿过草丛互相往来。
相见无杂言:见面时没有琐碎的话语。
但道桑麻长:只说桑麻长得好。
桑麻日已长:桑麻已经长得很高。
我土日已广:我的土地也越来越广阔。
常恐霜霰至:常常担心霜雪降临。
零落同草莽:像草丛一样散落在野外。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之一,他长期生活在乡村中,深深地喜爱着乡村的宁静祥和、朴实自然的生活方式。在他的诗歌中,田园生活常常被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归隐乡村后所经历的心路历程,表达了他对宁静祥和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诗中,诗人描述了自己的田园生活是多么的安详和美好,这里没有繁琐的世俗之事,没有无聊的应酬和虚伪的交往,只有清新的自然和宁静的大地。
诗歌的前四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表现出诗人的高雅情操和独立品格,用“少无适俗韵”来描述自己不受俗俗之事的影响,突出了他对高尚艺术和自由人格的追求。并且在诗中,诗人以“性本爱丘山”来传递自己对于山水自然的钟爱之情,宣扬了自然至上的理念。最后一句“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表达了诗人对儒家道统的离弃和自我解放。
接着,诗人通过描写他身处乡村的生活状态,进一步表达了对于自然和宁静的向往。在诗中,“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并用“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来形容诗人所居住的乡村环境。这里没有车马喧哗,也没有繁琐的应酬,只有诗人独处于幽静的房间思考和沉浸于大自然中的欢愉。这种宁静祥和、朴实自然的生活方式成为了诗人心灵栖息的地方,诗人进一步把这种感觉表现在诗歌中,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纯净美好、朴素自然的田园世界。
总之,作为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陶渊明运用婉约、清新的艺术手法,通过描绘田园生活及身处其中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他对于自然、清新、宁静、和谐的向往和赞美。《归园田居》作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深刻地反映了诗人个性和心灵状态,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注释:
乡居:居住在农村。
世俗:指社会上一般人所看重的名利、权势等。
交游:往来、交往。
僻巷:偏僻的巷道。
车马来往:车马行驶往来,形容道路清静。
柴门:指用柴木搭成的门。
心地纯净:指内心纯洁无私。
涉足:来往、走动。
偏僻:远离城市、地处荒僻的地方。
田园:农村,指耕种作物的乡村。
桑麻:桑树和麻类植物,指农家种植的经济作物。
垦土地:开垦荒地,使之变成可耕种的土地。
担心:忧虑、担忧。
译文及注释详情»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任职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成为陶渊明诗歌的主要题材,其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