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译文及注释: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烛光摇曳,照向夜空,醒来时,心情懒散。谁在酒杯前唱起《阳关》,离别之恨遥遥天涯。
无奈云层散去,雨水停歇。倚在栏杆上,东风吹拂,泪眼望向远方。海棠花开之后,燕子归来,黄昏的庭院里。
注释:
烛影:烛光的影子。
摇红:烛光摇曳,显得更加红艳。
向夜阑:指烛光照耀到深夜。
乍酒醒:刚刚醒来,还未完全清醒。
心情懒:心情慵懒,不想动弹。
尊前:在酒杯前。
谁为唱《阳关》:指《阳关三迭》这首诗,作者不知道是谁。
离恨天涯远:离别之苦,像天涯海角一样遥远。
无奈:无可奈何。
云沉雨散:指天空中的云层散开,雨停了。
凭阑干:倚着栏杆。
东风泪眼:因思念而流泪。
海棠开后:海棠花开的季节。
燕子来时:指春天燕子归来的时候。
黄昏庭院:夕阳西下的庭院。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忆故人》是一首代言体词,描述了一位痴情女子对故人的思念。全词深情绵绵、感人至深。词中描写了女主人公深夜酒醒时的情景,烛影摇红,似乎是在夜间洞房深处的静态。接下来,女主人公惺忪地睁开眼,室内空荡荡的,唯有一枝孤零零的蜡烛摇着红色的光焰。词中的“长”字形容了静态定空气中之麝烟,“摇”字则形容了微风中之烛光,让人感觉分明可见,既真实又具有想象力。
后面的“向夜阑”说明临近天晓,是在更深夜阑之际,女主人公宿酒初醒,神思慵怠,着一“懒”字,写出了她心情之失意落拓,虽未言“忆”,但已透过回忆意味逗出。接下来的“尊前谁为唱《阳关》”表现了她饯别故人时无可奈何地唱了一曲送别之歌。此时,词中的倒叙没有平铺直叙地回忆,而是人物抒情时自然而然地带出来,更加生动感人。
总的来说,这首词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故人深刻的思念之情,通过细腻、真实的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感悟到爱情的珍贵。这也是词人的才华之处,将简单的情感转化为优美的艺术品,令人回味无穷。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唐宋时期是中国词坛的鼎盛时期,许多优秀的词人和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抒情词在该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通常情况下,抒情词的主人公往往是词人自己,但是在唐宋时期也有许多事代言体的抒情词。
事代言体指的是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展示出自己的感受和意境。而在宋词中,应歌成为了很多词人创作的一种方式,而歌者多为女性。为了使演唱更加逼真,许多词人往往以女性的角度去写景、状物、抒情等,让听众更加投入到情感的表现中。
在这种背景下,王诜创作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便是一例。这首词中,王诜以一个女子的角度去写对故人的忆念。通过对凤凰台的描写,表达了女子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整首词情感真挚,富有美感。同时,以女性角度的写作方式也使得词的表现更加具有感染力,让人们产生共鸣。
总之,唐宋时期的抒情词创作中,事代言体成为了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而以女性角度去表达情感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表现风格。王诜的这首《凤凰台上忆吹箫》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它反映了当时词坛的创作风貌,也展现了唐宋词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夜阑人静,我从沉醉中醒来,独自对着微微摇动的烛光,黯然神伤。我不禁回忆昨夜在送别的酒席上,我为他唱起的《阳关三叠》。
【注】:阳关三叠,是唐代高适所作的一首七绝。此处可解释为一种送别时常唱的歌曲。
而现在,他已离我远去,让我的离愁别恨追随他直到天涯。我深感无奈,往日欢愉已烟消云散。清晨起来,我凭栏远眺,不见他的踪迹。一阵东风吹来,我不由悲从中来,泪如潮涌。就这样痴痴凝望。
【注】:离愁别恨,指因离别而感到的伤心和不舍之情。
不知不觉已黄昏,海棠花已谢,燕子正归巢。夕阳下,庭院更显凄清寂寞。
【注】:海棠花,又称月下美人、洛阳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花之一,有“花中贵妃”的美称。燕子归巢,指入夏后燕子离开南方迁回北方筑巢。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诜简介: 王诜(1048-1104后),北宋画家,字晋卿,太原(今属山西)人,后徙开封(今属河南)。熙宁二年(1069年)娶英宗女蜀国大长公主,拜左卫将军、驸马都尉。元丰二年,因受苏轼牵连贬官。元祐元年(1086)复登州刺史、驸马都尉。擅画山水,学王维、李成,喜作烟江云山、寒林幽谷,水墨清润明洁,青绿设色高古绝俗,技法见于《渔村小雪图》《烟江叠嶂图》《溪山秋霁图》等。亦能书,善属文,其词语言清丽,情致缠绵,音调谐美。